我們說的這種安全感是通過仔細客觀的分析得來的,所以,這種安全感有益無害,能使人明智。但並不是說所有來自股市的安全感都是可靠的,比如說“群體安全感”。所謂群體安全感就是人們在作出抉擇的時候,不是通過個人的客觀判斷,而是通過判斷大多人的選擇作出投資選擇。這個時候因為大家眾口一詞,萬眾一心,很容易獲得所謂的“安全感”。但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種來自從眾心理的安全感實際上是一種沒有來源的安全感。它就像是一棵無根的大樹,無法麵對較大的風雨。
一位德國的科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先找來一群雞,然後在一個雞並不熟悉的環境中放上一堆米,當把第一隻雞放在這個環境中的時候,它以警惕的目光四處張望,偶爾吃一兩粒米,它的恐懼感壓過了饑餓感;然後他放進了第二隻雞,兩隻雞在一起的時候就沒有那麼恐懼了,但他們仍帶著警惕的目光小心翼翼地吃著米,到三四成飽就不吃了;之後科學家逐步讓更多的雞進入這個陌生的環境,他發現越多的雞出現在這個環境中,它們的恐懼感就會越低,到最後這些之前小心翼翼吃食物的雞已經開始哄搶地上的米了。更關鍵的是,在這個實驗中,科學家發現,雞群的數量越大,雞的警惕性就越低,而雞對於新環境的不安也會大大降低,這時候雞就像在養雞場裏一樣安然自得。
這種“群體安全感”是所有動物共有的天性,而且人類也一樣會受到這種天性的影響。尤其是在股市上,這種安全感是最危險的,因為如果大家同時認為一隻上漲中的股票會帶來財富,那麼人們會一擁而上,購買這隻股票,與此同時,還會有更多的人加入這個行列。大量的投資者因為受到“群體安全感”的支配,抱著“要死不隻我一個”的心理,大量的投資和瘋狂的搶購會讓這隻股票在短時間內極速上漲,成交量翻倍。但當股票的價格已經遠遠超出其價值的時候,總會有人看穿其中的假象,於是有人開始拋售手中的股票。股價由此開始下跌,這個時候,往往又會引起大規模的拋售,以致股票的價格一落千丈。此時那些相信“群體安全感”的投資者無疑是最終的受害者。
真正的安全感是建立在客觀、仔細、全麵的分析的基礎上的,其他一切安全感,由於它的來源本身就“不安全”,所以從實際意義上來講,並不能稱之為真正的安全感。因而,大家不要在有了安全感的時候就盲目出手,還應該知道,自己所得到的安全感是否可以給你真正安全的途徑。
其實,我們強調的“安全感”隻不過是試圖讓投資者能更多地運用理性分析投資對象,看清其內在價值,而不是忽視市場的客觀規律,用主觀臆斷的“神秘感”去決定自己的投資。要知道,在這種情況下所做的投資必定會麵臨一定的風險。
巴菲特的忠告
投資的原則應該是尋找更多投資對象的有效線索,以達成相對的安全。而利用主觀臆斷投資的投資者,他們也許會自認為具有安全感,但實際上,那隻不過是神秘感的神秘麵紗未揭開之前,人們對自己判斷的盲目自信而已。
7.尋找長期穩定的產業鏈
我們隻是持續挑選按“數學期望”衡量有最高稅後回報的證券,這永遠將我們限製在了我們認為可以理解的投資中。
——巴菲特
在對一個問題進行分析的時候,我們的思維不應隻局限於問題的表麵,而是應該全方麵、多層次地去思考。在錯綜複雜的股市中,這種思考能力顯得更加難能可貴。但是在選擇投資對象的時候,我們的目光往往隻局限在了投資對象這一個層次上。要知道,在現代商業模式裏,各行各業都存在著內在的必然聯係,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產業鏈”。
在一個產業鏈中,上遊產業和下遊產業是相互關聯的,其中任何一環的危機都會迅速地擴散、擴大,最終影響到這個產業上的所有成員。所以,當投資者選擇投資對象的時候,如果把目光隻集中在投資對象本身的產業上,而忽視了整個產業鏈的運行情況,那麼就會有突發其來的危機,致使投資者產生損失。
要想避免這種損失,投資者就應該尋找一個長期穩定的產業鏈作為投資的對象。隻有這樣,才能從整個市場大局的高度來控製盈虧。
“如果油價上漲,我就會買進棉花的股票。”蘇茜對父親巴菲特說的這句話難以理解:油價的上漲和棉花股又有什麼關聯呢?巴菲特解釋說:“在油價上漲之後,化合纖維的成本也會上升,所以用化合纖維製成的衣服價格也會上升,直接導致其需求量減少。這個時候,棉質衣服的需求就會上升,所以這個時候棉花的股票前景會很樂觀。”這段話很直觀地揭示了產業鏈之間的內在聯係,體現了巴菲特對其中奧秘超強的洞察力。
巴菲特投資比亞迪,一直是中國金融界關注的一個事件,而在這個事件的背後,我們可以看到巴菲特在選擇投資對象時,是怎樣對一個產業鏈進行深度分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