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從一位石油勘探者死後進入天堂開始。在石油勘探者見到上帝的時候,上帝不好意思地對他說:“你確實有資格進入天堂,但天堂上分配給石油界的地方實在是已經擁擠不堪了,真的沒辦法再留下你。”那位石油勘探者非常聰明,他對上帝說:“可不可以讓我站在他們住的門口講一句話?”上帝同意了。於是,那位石油勘探者就站在門口對天堂裏的石油業者大喊了一聲:“地獄裏發現石油啦!”話音一落,就見所有人都從裏麵衝了出來,毫不猶豫地向地獄跑去。這使上帝感到非常驚訝,並立刻請那位石油勘探者進駐天堂。可令人意外的是,這位製造謠言的石油勘探者猶豫了一會,居然說:“算了,我想我還是跟那些人一起去好了。”故事深刻揭露了從眾心理的弊端——習慣了追隨大眾,有時候明知是假的,也會不由自主地跟去,這樣的心理運用在投資上,自然是有賠無賺。所以巴菲特一直都堅持自己判斷市場,永遠不被他人的言論或行為左右。
巴菲特曾在與朋友談話時說:“當你非常清楚自己所處的環境,而且事實也非常確切,你就不要猶豫,行動起來吧,不要顧及你的行動是否符合常規,也不要在意別人是否同意你的意見。”巴菲特始終堅持自己對事物進行判斷,並自己尋找證據,因為他感覺過多的考慮別人的建議不但對自己沒有什麼幫助,還會令他感到困惑。巴菲特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例如在20世紀70年代,華爾街盛傳新聞業的前景令人堪憂,以致許多投資者都紛紛拋售媒體公司股票。但此時巴菲特卻沒有盲目拋售,而是對新聞媒體公司進行分析判斷,在研究的過程中他發現新聞業有一項專有的特權,即保險免賠限度。
於是在1973年,巴菲特投資1062萬美元買下《華盛頓郵報》10%的股份,此時《華盛頓郵報》的股價受到投資者的嚴重打擊,其價值被嚴重低估,用巴菲特的話說就是:“1973年中期,我們以不到企業每股商業價值四分之一的價格,買入了我們現在所持有的《華盛頓郵報》的全部股票。”此後,《華盛頓郵報》的發展,讓許多盲目隨眾拋售的投資者懊悔不已,同時也給了巴菲特豐厚的回報。在20世紀80年代,《華盛頓郵報》公司獲得了巨大發展,而且因為獲得普利策獎而贏得世界矚目。此後,《華盛頓郵報》公司不斷擴展業務,實力逐年增長。時至今日,《華盛頓郵報》已經成為華盛頓州最具影響力的報紙;《華盛頓郵報》公司同時擁有華盛頓州的另一份很具影響力的報紙——艾弗雷特《先驅者》報。目前,《華盛頓郵報》公司的員工人數已經達到6000名,除了擁有具有很大影響力的報紙外,它另外還擁有6家電視台。《華盛頓郵報》如今的股票價值總額已經遠遠超過了50億美元。巴菲特當初用來投資《華盛頓郵報》的1062萬美元到33年後的2006年底已經達到了12.88億美元,其投資回報率高達127倍。
從巴菲特投資《華盛頓郵報》公司的例子可以看出,要想在股市中掌握自己的命運,就必須學會自己思考,自己判斷,不要人雲亦雲,盲目隨眾。就像巴菲特給投資者的那個建議:“如果股民集中定位於幾個特定的公司股票,而不是盲目隨眾地從一隻平庸的股票跳到另一隻平庸的股票,那麼你的投資業績會更好些。”
巴菲特的忠告
我並不依據別人認為股票市場將會怎麼樣來買進和賣出股票。雖然股票市場的行動方向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我何時買賣是正確的,但我對公司的精確分析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是否是對的。換言之,人們應該集中精力於應該發生什麼,而不是它應該在何時發生。
5.跟著自己的直覺走,堅持自己的判斷
一個傑出的企業可以預計到將來可能會發生什麼,但不一定知道何時會發生。重心需要放在“什麼”上麵,而不是“何時”上。如果對“什麼”的判斷是正確的,那麼對“何時”大可不必過慮。
——巴菲特
成功的投資固然離不開理性的思考,但也不能小覷甚至忽略直覺的作用。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投資專長,適合別人投資的領域或者他人容易成功的領域,由於專業知識的限製,並不一定適合自己投資。投資大師費雪喜歡投資半導體和化學產業,巴菲特卻沒有投資。由於巴菲特這方麵的專業知識不是很豐富,所以他很難依靠直覺做出正確的判斷。其實要知道哪家公司生產什麼化學產品並不困難,可是要判斷每家公司的長期競爭優勢在何處就不是簡單的依靠直覺就能解決的問題了。除非自己是這一領域的專家,但是即便是專家也不要忘記某一領域的發展速度突飛猛進,這足以說明要想知道產業以後的發展狀況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所以在投資的時候一方麵要注重建立在專業知識基礎上的理性判斷,另一方麵也要相信直覺堅持自己的獨立判斷。巴菲特在股票投資中取得成功,不僅得益於他獨特的投資理論,也與他的直覺有關。他的很大一部分投資策略的製定都來源於他的第一感覺,凡是自己感覺能夠取得較多收益的股票,他都大膽地進行了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