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在投資通用再保險公司的過程中,有過多次自我批評和檢討。通過對自己深入地剖析,他不僅充分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處,還讓他反觀到了市場存在的問題。
通用再保險公司的前身是挪威全球保險公司,隨著它在美國的業務不斷擴大,最後在美國重新籌建。到1945年與科隆保險公司合並,幾乎壟斷了整個美國的再保險市場。加上之後對國家再保險公司的收購,更是鞏固了其在業界的霸主地位。通用再保險公司的業務是針對全世界的,它通過一個龐大的、遍及世界的子公司來為客戶提供保險精算、索賠、投保、財務管理和投資管理等服務,使之逐漸成為世界上最有影響的再保險公司。
到90年代,美國保險業的大環境很不理想。過於公開透明的費率導致了行業的競爭激烈,以致一些經營多年的公司也被排擠出局(全國共130家再保險公司銳減為28家)。
巴菲特認為這個時候是進軍再保險領域的最佳時刻,而他的目光依然是瞄準了再保險行業內最著名的企業——通用再保險公司。這是他的經驗——找最有實力和最具品牌的企業下手。
然而,這個時候的通用再保險公司正麵臨一場劫難。首先,國內的分支機構科隆人壽再保險公司參與了國內的一項雇員收入再保險項目,項目實施中又出現重大失誤——也就是1美元的保費收入卻要支出1.52美元的索賠補償金,導致公司支付2.75億美元的未來補償金,造成公司間接損失10億美元。另外,在海外市場上,悉尼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冰雹災害、歐洲地區出現暴風雨、土耳其發生地震……這一切都使通用再保險的經營狀況深陷泥潭。
在這個特殊時刻,巴菲特堅持收購通用,風險之大不可預測。雖然巴菲特自己也充分考慮到了其中的不利因素,但事實證明,他所考慮的還遠遠不夠周全。
巴菲特在1998年6月與通用再保險公司達成協議,由伯克希爾公司收購通用,合同在當年的12月21日生效。但是沒有想到,這個消息的公布,導致伯克希爾公司的股票大幅下跌,連通用再保險公司的很多股東都不願接受伯克希爾的股票。一些基金組織甚至大量拋售通用再保險公司的股票,而且很多人抗議巴菲特的出風頭行為,不滿他搞個人崇拜,股評家們更是指出巴菲特高估了通用再保險公司的價值。
這些,還不是最可怕的,更可怕的事情在1999年才逐漸暴露出來。
原來,巴菲特認為隻要能夠把握住通用再保險公司以後的2.75億美元的賠償金,就不會有大的問題。事實卻不是這樣——隨著事態的發展,這個數字在不斷擴大,而伯克希爾公司雖然按照合同預留了這筆資金,可是,已經不能夠解決之後帶來的複雜問題。這次收購行動,通用再保險公司不但沒有起死回生,而且還牽連伯克希爾的股票市值低於麵值。
巴菲特由衷地感覺到:自己真是愚蠢極了。
不過,事情還遠遠沒有走到絕境。巴菲特分析了通用再保險公司的全麵情況後,再次發揮了他投資的高超技巧和能力。他不但沒有退步,反而加大了投資的力度,決定全盤整合通用再保險公司,這也是他投資曆史上少有的大手筆。
巴菲特通過對市場的進一步分析,感到通用再保險公司雖然在國內的發展出現了停滯,但是,其業務在海外市場還是很有影響的,並且海外市場的空白還很大。同時,與其他再保險公司比較,通用依舊擁有著先天的優勢,而人們對再保險需求的潛力還在不斷地增長。
因此,巴菲特沒有猶豫,他將持有的伯克希爾的A股股份全部出售,還以合適的價格出售了公司18%的股份。他另外又拋售了可口可樂和吉列公司兩家的部分股份。於是,接下來巴菲特進行的一項高達220億美元的交易震驚了投資市場。
其實,巴菲特調整公司資本的結構,目的在於迅速實現與通用再保險公司強強聯手。
也許市場的缺陷真讓巴菲特捕捉到了,在收購通用再保險公司的第一年,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通用在汽車、飛機等方麵的保險業務量達到了60億美元,而伯克希爾公司之後逐漸取代通用的地位,成為新的保險帝國。2000年6月,通用與科隆再保險公司合並,成立了新的通用科隆再保險公司,歸屬於伯克希爾的下屬公司。
2000年年底,巴菲特在互聯網上說:收購通用再保險公司之後,公司采用剝離措施,不但投資額度提高了兩倍,而且避免了各種稅收負擔。每一種股票都相對為公司增加了投資。也就是說,通過對通用再保險公司的收購與合並,不僅為伯克希爾公司帶來了240億美元的追加投資,並使公司在全球金融市場所占份額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