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1993年巴菲特寫給全體股東的年報
譯文
對於企業的所有權人,我們認為這是企業股東與生俱來就應該有的想法,不得不說的是,美國學術界對於風險的定義著實讓人感覺離譜,例如根據測試的理論,如果一隻股票的價格相對於大盤下跌的幅度更好,就像在1973年購買華盛頓郵報股份時一樣,其風險比原來高股價時還要高很多,那麼要是哪天有人希望用極低的價格將整個公司都出售給你時,你是否會因為風險過高而拒絕呢?
其實,真正的投資者大多喜歡波動,因為,沒有波動就都沒有機會,格雷厄姆早先就引用了市場先生理論,在他看來,市場先生每天都會出現在你麵前,隻有市場先生越沮喪,投資人便越會擁有更多的投資機會,這是因為市場波動的幅度越大,那些超低的價格就越有機會出現在一些優秀公司身上,很難想象這種低價的優惠幅度會被投資人看成對其不利,對於投資者而言,你完全可以做到無視於他的存在或者利用好這樣近乎愚蠢的行為。
投資解讀
巴菲特和凱瑟琳不僅是事業上的合作夥伴,在工作之外也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自從加入《華盛頓郵報》以來,巴菲特來華盛頓的機會越來越多,與凱瑟琳的交往也越來越多。在共同的事業追求中,他們在生活和人生追求上有了更多的共同語言。
巴菲特一生中有很多親密的朋友,而這些朋友大多來源於工作。巴菲特能夠取得凱瑟琳的信任,就在於巴菲特成了她真正的私人投資顧問。每次巴菲特到華盛頓之前,都會把事前準備好的公司年度報表以及分析數據帶上,以方便到公司董事會議上討論。在工作之餘,巴菲特會幫助凱瑟琳進一步分析這些文件,教她如何從公司財務報表中看到商機。在休閑之餘,巴菲特會邀請凱瑟琳參加一些社交活動,或者打網球、遊泳。
巴菲特不管是在股市上還是在生活中,總是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具有極度感染力的熱情。當凱瑟琳被巴菲特的個人熱情感染的同時,外界卻正盛傳著巴菲特通過討好凱瑟琳試圖操控《華盛頓郵報》的謠言。巴菲特和凱瑟琳都是極有影響力的公眾人物,他們的言行更有可能被那些有企圖的人所利用。但是,他們無論是在商場上還是在對待生活態度上,都是光明磊落的人。他們之間的友誼並沒受到外界謠言的影響,而且他們以實際行動證明了巴菲特不想拿走《華盛頓郵報》的任何東西,他隻是協助凱瑟琳將公司越辦越好。
對凱瑟琳來說,巴菲特耐心又細致,知識廣博而又不失風度,特別是在企業經營和投資上給她的建議和指導,更是使她受益匪淺。
1974年,在一次董事會會議上,巴菲特把股票回購機製引進到了《華盛頓郵報》上來,當時各大股東認為巴菲特是瘋了,連凱瑟琳也對此感到不解——自己花錢買自己公司的股票,公司如何發展?在當時的投資環境中,隻有少數幾家大公司實行股票回購,很多公司根本不適合這麼做。那麼,尚未在市場上站穩腳跟的《華盛頓郵報》是否適合實行股票回購呢?絕大部分股東認為行不通。他們說:“《華盛頓郵報》的股票正在上揚,而且投資者的熱情非常高漲,如果《華盛頓郵報》現在出麵回購股票,公司利益將會受到很大的損失。”
巴菲特則對公司的現狀進行了深入地解說和剖析:“股市的整體增長率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每股增長率。”他一再強調:“雖然《華盛頓郵報》的股價正在上漲,但是與公司的實際價值相比,股價還處於低位,未來的發展空間還會很大。如果這個時候低價收回股票,那麼《華盛頓郵報》就可以從股市中取得更大的利益。”
巴菲特要求每一個人隻需要買回1%的股票,就能擁有更多的股份。但股東們還是不理解,不明白自己發行的股票為什麼還要讓自己來購買呢?巴菲特沒有放棄,經過多次私下的交流和論證,最終說服了凱瑟琳。凱瑟琳支持巴菲特的決定,以致其他股東認為凱瑟琳失去了判斷力。在凱瑟琳試圖運用巴菲特的投資理論向股東們解釋時,不但沒有得到理解反而引起了股東們更大的反感。當凱瑟琳發現這些股東用各種理由來推脫時,幹脆直接說:“你們去問沃倫·巴菲特吧,他會告訴你們一個完美的答案。”
這一事件表明凱瑟琳十分信任巴菲特,這也是他們友誼存在的基礎。
當《華盛頓郵報》發展成為當地第一大報社的時候,凱瑟琳也麵臨著她事業道路上最大的一次打擊。為了減少開支,凱瑟琳決定削減工人,把對工人的控製從印刷工會中奪回來。不料,反而導致了更大規模的罷工運動,甚至有的工人開始砸毀機器,毀壞廠房。盡管凱瑟琳采取強有力的措施,控製了這一局勢的惡化,但是,這時《華盛頓之星》趁機挖走了《華盛頓郵報》的廣告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