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再造散《傷寒六書》
方歌
再造散用參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參,
細辛加棗煨薑煎,陽虛無汗法當諳。
【方劑組成】 黃芪10克,人參3克,桂枝10克,芍藥10克,甘草6克,熟附6克,細辛3克,羌活10克,防風10克,川芎10克,煨生薑3片,大棗3枚。
【用法用量】 上藥12味,加淨水先浸再煎,待水煎剩減半時,溫分服。
【功效主治】 助陽益氣,發汗解表。適用於陽虛氣弱,感冒風寒,頭痛關節痛,身熱惡寒,無汗肢冷,倦怠嗜臥,麵色蒼白,語音低微,舌淡苔白,脈沉無力,或浮而無力者。
【方義分析】 本方主治陽氣虛弱而感冒風寒之證。其治當用助陽解表。故選用人參、黃芪、附子益氣助陽,以充實正氣。配伍桂枝、細辛、羌活、防風、川芎發散風寒,解肌發汗。芍藥、甘草以助養液,使汗不太過。生薑、大棗以調和營衛。合而用之,共成助陽益氣,發汗解表之劑。對陽氣素虛複感風寒者,極為合適。陶節庵曾說過:人但知參芪能止汗,而不知其能發汗,因在表藥隊中,則助表藥而解散也。說明參芪附子配伍在發散藥中可以鼓舞陽氣而助解表散邪。
13.人參敗毒散《和劑局方》
方歌
人參敗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獨芎,
薄荷少許薑三片,時行感冒有奇功。
【方劑組成】 柴胡、前胡、川芎、枳殼、羌活、桔梗、獨活、人參各5克,茯苓10克,甘草3克,生薑3片,薄荷2克。
【用法用量】 上藥12味,入淨水先浸再煎,去渣每日2~3次口服。
【功效主治】 益氣解表,散風祛濕。適用於感冒風寒濕邪,惡寒發熱,頭項強痛,肢體疼痛,無汗,鼻塞聲重,咳嗽氣逆。亦治時疫、痢疾、瘡瘍諸症而見上述症狀者,皆可應用。
【方義分析】 此為補氣解表常用方。主治外感表證而兼氣虛者。治當益氣解表,故本方以人參補氣扶正,增強人體抵抗力。羌活、獨活疏風祛濕,配伍川芎,對風濕外襲而頭痛項強或肢體疼痛者更佳。再助柴胡、薄荷解表散熱,枳殼、桔梗、茯苓理氣化痰。生薑以散寒和胃,甘草以調和諸藥。共成扶正益氣解表之劑,對外感風寒濕邪之表證頗為適宜,平素氣虛者,尤當首選。惟方中藥性偏於溫燥,當用於風寒夾濕之症,若為溫熱表證,非所宜也,用者審之。
14.參蘇飲《和劑局方》
方歌
參蘇飲內用陳皮,枳殼前胡半夏宜,
幹葛木香甘桔茯,內傷外感此方推。
【方劑組成】 人參(今用黨參)、紫蘇葉、前胡、半夏、葛根、茯苓各22.5克,陳皮、甘草、桔梗、枳殼、木香各15克。
【用法用量】 上藥11味,共為粗末,每服12克,水半盞,加生薑5片,棗3個,煎至6分,去滓溫服。
【功效主治】 益氣解表,行氣化痰。適用於體虛氣弱,感冒風寒,頭痛發熱,惡寒無汗,咳嗽多痰,或素有咳嗽,而複外感,苔白膩,脈浮細而弱者。
【方義分析】 方中蘇葉、葛根解表散邪,人參(黨參)、茯苓、甘草益氣補中,陳皮、半夏合茯苓、甘草即二陳湯方義,可以理氣化痰,枳殼、桔梗、木香疏理氣機,前胡合蘇葉可以助發表,合夏陳可以助止咳化痰。合而用之,故為扶正解表,理氣化痰之名方。本方與人參敗毒散類同,但敗毒散益氣解表而發散風濕,本方則益氣解表而化痰止咳,同中仍有差別,不可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