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節 兼症解表(1 / 1)

15.小青龍湯《傷寒論》

方歌

小青龍湯治水氣,喘咳嘔穢渴利慰。

薑桂麻黃芍藥甘,細辛半夏兼五味。

【方劑組成】 麻黃10克,芍藥10克,細辛10克,幹薑10克,甘草10克,桂枝10克,半夏15克,五味子8克。

【用法用量】 上8味,以水2碗,先浸再煎,減半,去上沫,再煮水剩三分之一時,溫服。

【功效主治】 解表化飲,止咳平喘。適用於風寒外感,內停水飲(痰飲),惡寒發熱,無汗,咳嗽氣喘,痰多色白而稀,苔白滑潤,口不渴,脈浮而緊者。或痰飲咳喘,身體疼重,肢麵浮腫者。

【加減方】

1.小青龍加石膏湯《金匱要略》即小青龍湯原方加石膏9~18克而成。功能解表清熱,止咳平喘。主治小青龍湯證而兼見煩躁者。今常用於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者,臨床常加金蕎麥、魚腥草或黃芩、銀花之類應用。

2.射幹麻黃湯《金匱要略》射幹10克、麻黃12克、生薑12克、細辛10克、紫苑、款冬花各10克,大棗7枚,半夏15克,五味子8克。水煎,溫分服。降氣平喘,止咳化痰。治咳喘氣逆,喉中有水鳴聲者。

【方義分析】 本方既可發汗解表,又可宣肺平喘,止咳化痰。主治外寒內飲之證。外寒當發散,內飲當化痰。故方用麻黃配桂枝,辛溫發汗,解表散邪;麻黃配細辛、半夏、五味子又可宣肺平喘,止咳化痰。薑、半、細辛溫化痰飲,降逆止咳。細辛與五味子相配,則散中有收,可防肺氣耗散。桂枝與芍藥相配則可調和營衛,有助解肌發表。甘草調和諸藥。藥雖八味,配伍確當,故對外感風寒而內有痰飲者頗為合適。

關於方中細辛用量,10克是否嫌多?古人有辛不過錢之說,“不過錢”是指不超過3克。其實,這是誤解。“辛不過錢”是指的應用散劑不能超過1錢,今是湯劑,煮沸服用,用到10克是沒有危險的。筆者用到15克也很安全。因為細辛的有效成分是揮發性的,今入湯劑煎,在高溫煮沸中,其揮發成分傷失不少,故用量不能過低,這與散劑直接吞服不一樣,所以,製劑與用量有直接關係,當加注意。

本方與大青龍湯同名青龍,但本方證是外寒內飲,大青龍湯證是外寒內熱,所以兩者發表之藥相同,但治裏之藥配伍各異,本方治裏是溫化水飲,大青龍湯是清泄裏熱,因主治證有所不同也。必須嚴加區別。

16.香蘇散《和劑局方》

方歌

香蘇散內用陳皮,香附紫蘇二藥需。

甘草和中兼補正,風寒氣滯此方宜。

【方劑組成】 香附子、紫蘇葉各120克,陳皮60克,炙甘草30克。

【用法用量】 共為粗末,每服9克,水1盞,煎至七分,去滓,熱服,每日3次。亦可作湯劑服。

【功效主治】 理氣解表。適用於外感風寒,內有氣滯,形寒身熱,頭痛無汗,胸脘痞悶,不思飲食,舌苔薄白,脈象小弦者。

【方義分析】 此為理氣解表常用方。方中紫蘇葉辛溫解表,發散風寒,兼可理氣解鬱;香附、陳皮理氣寬中,舒解氣鬱,甘草調和諸藥。故凡外感風寒、兼有氣機不暢或素有肝氣不暢肝胃氣痛而兼外感風寒者,皆可應用。

應用本方時,如表寒重者,可酌加解表藥,如蔥白、豆豉、葛根之類,均可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