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溫中祛寒(2 / 2)

3.小建中湯《傷寒論》

方歌

小建中湯芍藥多,桂薑甘草大棗和。

更加飴糖補中氣,陽虛勞損起沉屙。

黃芪建中補不足,表虛身痛效無過。

又有當歸建中法,產後諸虛屬婦科。

【方劑組成】 芍藥酒炒12克,桂枝9克去皮,炙甘草6克,生薑9克,大棗4枚,飴糖24克。

【用法用量】 上6味,取飲片,以淨水適量浸前5味,再煮,去渣,入飴糖,微火加溫,待飴糖溶化即成,每日服3次。

【功效主治】 溫中補虛,和裏緩急。適用於1.虛勞裏急,腹中時痛,喜得溫按,按之則痛減,苔薄白,舌質淡,脈沉弦細者。2.虛勞陽虛發熱,腹痛食減,舌淡苔白者。3.心中悸動,虛煩不寧,麵色少華,脈沉細澀者。今常用於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病,神經衰弱等病症。

【加減方】

1.黃芪建中湯《金匱要略》即小建中湯加黃芪30克而成。功能溫中補虛,益氣固表。主治中焦虛寒,腹痛,兼見表虛自汗之證。亦治小建中湯證較重者。

2.當歸建中湯《千金翼方》即小建中湯加當歸10克而成。功能溫中補虛,養血止痛。主治產後虛羸不足,腹中疞痛,短氣乏力,或小腹拘急,痛引腰背,不能飲食等。

【方義分析】 此為溫中補虛常用方。是桂枝湯倍用芍藥加飴糖而成。不以桂枝湯加味名方,而改稱小建中湯,主要是突出本方的溫中補虛的一麵。方中飴糖甘溫,補虛建中;倍用芍藥緩急止痛,桂枝原為辛散發表之品,今有大劑芍藥相配,再加甘草補中和胃,就成為辛甘補陽之劑。總的講飴、桂、棗、薑、草辛甘化陽,建中補虛;而芍、飴、草、棗則酸甘化陰,可以養陰、緩急、止痛。合而用之,可以溫中補虛,化生氣血。若中焦虛寒而氣虛明顯者。可用黃芪建中湯;若中焦虛寒而血虛明顯者,可用當歸建中湯。

本方因有飴糖,對胃酸過多者或原有糖尿病血糖偏高者不宜本方。

4.吳茱萸湯《傷寒論》

方歌

吳茱萸湯人參棗,重用生薑溫胃好。

中寒嘔吐陰寒利,厥陰頭痛皆能保。

【方劑組成】 吳茱萸1~5克,人參6克,或改用黨參10克,大棗4枚,生薑15克。

【用法用量】 上藥4味,取飲片,加水適量,先浸後煮,去渣溫服,每日1劑,分3次口服。

【功效主治】 溫肝暖胃,補虛降逆。適用於1.胃中虛寒,進食欲嘔,或胃脘作痛,吞酸嘈雜。2.厥陰頭痛,兼見幹嘔吐涎沫,苔白脈弦者。3.少陰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今臨床上常用於慢性胃炎,神經性頭痛、偏頭痛、耳源性眩暈以及妊娠惡阻嘔吐辯證屬脾胃虛寒者。

【方義分析】 此為溫胃降逆常用方。方中吳茱萸為溫肝暖胃之主藥,且下可及腎,故以此為主藥。配生薑溫中散寒,降逆止嘔,再以人參(或黨參)甘緩補虛,共成溫補降逆之劑,故凡肝胃虛寒,氣機上逆,嘔吐、頭痛、或吐利煩躁等,皆可用之。但總以口不幹渴,舌質不紅、苔白而滑、脈遲無熱為應用標準。

本方與大建中湯同樣是溫補降逆之劑,同樣治療中寒吐逆之證。但大建中湯是川椒參飴並用,主治中焦虛寒,脘痛嘔逆,病在脾胃。吳茱萸湯是吳萸參棗共用,主治肝胃有寒,嘔吐下痢或厥陰頭痛,病在肝胃用當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