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回陽救逆(2 / 2)

2.術附湯《醫宗金鑒》即本方去人參,加入白術10~15克而成。功能溫陽祛濕。適用於寒濕內阻,脾陽鬱遏,腹脹便溏,或寒濕相搏,身體疼痛等症。又《外台秘要》近效術附湯比本方多炙甘草5克,加生薑5片、大棗3枚。主治寒濕相搏或寒濕內阻之證。

3.參附龍牡湯(驗方)即本方加龍骨、牡蠣各30克而成。功能益氣回陽,止汗固脫。適用於陰陽虛脫,汗出肢冷,麵色浮紅,脈虛數或浮大無根者。

【方義分析】 此為大溫大補,回陽救脫第一方。主治陽虛欲脫。法當回陽救脫。故方用人參甘溫之性,大補元氣,附子辛熱,溫壯元陽,兩者合用,可以增效。故為臨床急救常用之劑。

在疾病過程中,如傷寒陽氣暴脫,溫病陰遏陽衰,婦人產後或經來暴崩,或大瘍潰膿血脫陽亡等,表現精神極度萎靡,呼吸淺促,汗出厥冷,脈微欲絕者,皆可以此急救之。而參附龍牡湯是在參附湯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有效驗方,其配伍更為合理。

8.黑錫丹《和劑局方》

方歌

黑錫丹能鎮腎寒,硫黃入錫結成團。

葫蘆故紙茴沉木,桂附金鈴肉蔻丸。

【方劑組成】 黑錫去滓淨、硫黃透明者、結砂子各60克,金鈴子蒸去皮核、葫蘆巴酒浸炒、木香不見火、附子炮去皮臍、肉豆蔻麵裹煨、破故紙酒浸炒、沉香不見火、茴香炒、陽起石酒煮一日,焙幹,研,各30克,肉桂不見火15克。

【用法用量】 上藥12味,先以黑錫、硫黃在鐵銚內如常法結為砂子,地上出火毒,研為極細,餘藥共為細末,合一起研勻,自朝至暮,以黑光色為度,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陰幹,入布袋內擦令光亮。每服5克,日2次,空腹薑鹽湯送下,小兒1.5~3克。

【功效主治】 溫壯下元,鎮攝浮陽,納氣平喘。適用於:1.真元不足,上盛下虛,痰壅氣喘,汗出肢厥,脈象沉微者。2.寒疝腹痛,或奔豚氣衝。3.男子陽痿精冷,女子血海虛寒等症。

【方義分析】 本方主治腎陽虧虛,陰寒內盛,虛陽浮越,衝氣上逆,或作痰喘,或為疝痛,或為陽痿精冷,或為血海虛寒,病邪雖多端不一,但其機理無非是真陽虧損於下,虛陽浮越於上。故當溫補真陽,納氣入腎,攝納虛陽。所以方用硫黃大熱補火,但硫黃大熱有毒,故配伍甘寒之黑錫重以鎮逆,寒以監製,兩者結合是為主藥。再配附桂以助溫補腎陽,引火歸元,又用葫蘆巴,破故紙、陽起石、小茴香、肉豆蔻皆溫補下元之品以佐之;更伍沉香、木香以行氣降逆,通調氣機。獨用金鈴子苦寒之性,一則可監製諸溫藥之燥熱,且亦可疏氣下達,以為佐使。

又二味黑錫丹《醫方集解》,又名醫門黑錫丹。僅用黑錫(黑鉛)、硫黃二味組方,功效主治與本方相同。但配伍不夠全麵,臨床應用以《局方》為妥。

臨床使用注意:因方中有黑錫,不宜過量及長期應用,以免鉛的蓄積中毒。

9.真武湯《傷寒論》

方歌

真武湯壯腎中陽,茯苓術芍附生薑。

少陰腹痛寒水氣,悸眩眶惕保安康。

【方劑組成】 茯苓15克,芍藥15克,白術10克,生薑10克,炮附子6克。

【用法用量】 上藥5味,取飲片,以淨水先浸後煮,濃煎3次分服。

若咳者,加五味子10克,細辛6克,幹薑10克;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藥,加生薑12克;若嘔者去附子加生薑,可倍用。

【功效主治】 溫陽利水。適用於:1.腎陽衰微,水氣內停,小便不利,四肢沉重,惡寒腹痛,或下利,或肢體浮腫,苔白不渴,脈沉者。2.傷寒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眶動,振振欲擗地者。今常用於慢性腎炎、心髒性水腫、慢性腸炎、耳源性眩暈辯證屬脾腎陽虛者。

【方義分析】 本方所治為陽氣虛衰,水邪為患。蓋腎為水髒,主氣化而利小便,若腎陽不足,則氣不化水,故惡寒而小便不利。水氣內停則腹痛下利,水溢肌表,則肢麵浮腫;水氣淩心而心悸、頭眩,甚或振振欲擗地也。故而治當溫陽利水。方用附子大辛大熱,溫振腎陽而祛寒邪;茯苓、白術健脾利水,導水下行;生薑辛溫以溫散水氣;芍藥和裏緩急,其用有三:一為與附子同用,可陰陽相配,剛柔互濟,減少附子的溫燥副作用;二是芍藥可以利水,三是和營止痛,此實配伍之妙也。用法中加減法,頗具深意,可細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