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溫經祛寒及其他(1 / 1)

10.當歸四逆湯《傷寒論》

方歌

當歸四逆桂枝芍,細辛甘草木通著。

再加大棗治陰厥,脈細陽虛由血弱。

【方劑組成】 當歸10克,桂枝10克,芍藥15克,細辛6克,炙甘草6克,通草6克,大棗8克。

【用法用量】 上藥7味,取飲片,以淨水先浸後煮,去渣分服。

【功效主治】 溫經散寒,活血通脈。適用於:1.血虛受寒,手足厥冷,舌淡苔白,脈沉細者。2.寒邪入絡,腰腿疼痛而見上述脈症者。3.婦女寒性痛經,月經愆期。現代臨床常用於血栓性脈管炎,雷諾氏病、風濕性關節炎、凍瘡等。

【方義分析】 此為溫經通脈常用方。主治血虛受寒之四逆(四肢厥冷)。其治不能用薑附回陽,而當養血溫經。故方用當歸、芍藥活血通脈,養血柔肝。桂枝、細辛溫經散寒,通經止痛。再加大棗、甘草補中健脾,養益氣血。方中通草據考證為今之木通,通利關節血脈,但木通有毒,用量當控製在10克以內。今臨床常以雞血藤代用。仲景尚有當歸四逆加吳萸生薑湯即本方加吳茱萸10克,生薑12克而成,仲景稱內有久寒者,用此加味。臨床常用於當歸四逆湯證病症較久,且兼見胃寒嘔吐者。

11.四神丸《內科摘要》

方歌

四神故紙吳茱萸,肉蔻五味四般須。

大棗百枚薑八兩,五更腎瀉火衰扶。

【方劑組成】 破故紙120克,五味子、肉豆蔻麵裹煨,去油各60克,吳茱萸30克各為末,生薑120克,紅棗50枚。

【用法用量】 上藥6味,以淨水1碗,入薑棗煮爛,去薑,取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9克,空腹服,白開水或淡鹽湯送下,每日2~3次。

【功效主治】 溫腎暖脾,固腸止瀉。主治脾腎虛寒,五更泄瀉,不思飲食,食不消化,或腹脹或腹痛,腰酸肢冷,神疲乏力,脈沉遲無力者。今常用於慢性結腸炎、慢性腸炎、腸結核辯證屬脾腎虛寒者。

【附方】

四神丸《澹寮集驗方》肉豆蔻60克、炒茴香30克、木香15克、炒補骨脂120克。共研細末,煮生薑、大棗以棗肉打糊為丸。每服6克,1日2次口服。功能溫補脾腎,澀腸止瀉。主治脾腎陽虛,清晨大便溏瀉。

【方義分析】 大便溏瀉,不能專責脾胃。亦有因腎陽虛衰,不能上溫脾陽,以致脾氣衰弱,運化失職,而成脾腎陽虛,反複泄瀉者。治宜溫補脾腎以止瀉。方中用補骨脂(破故紙)溫補腎陽為主藥,輔以肉豆蔻溫脾暖中以止瀉。吳茱萸合生薑溫中祛寒,五味子收澀止瀉,大棗補養脾胃。諸藥合用,共成溫腎暖脾,固腸止瀉之劑。故對脾腎陽虛之五更泄瀉有效。澹寮方四神丸不用吳萸、五味子,改用小茴香、木香,若虛寒而氣滯腹脹者可以用此。

12.半硫丸《和劑局方》

方歌

半硫丸內藥無多,陽虛氣寒便秘屙。

或是便溏經日久,此丸亦可令調和。

【方劑組成】 半夏湯浸7次,焙幹,為細末,硫黃明淨上好者,研極細,用柳木槌子殺過。等份。

【用法用量】 上藥2味,以生薑自然汁同煮,入幹蒸餅末搗和勻,丸如梧桐子大。空腹時服,每用6~9克,溫開水或生薑湯送下。

【功效主治】 溫腎祛寒,通陽泄濁。適用於老年虛冷便秘,或寒濕久泄。症見腹中隱痛,四肢不溫,舌質淡,苔薄白根膩,脈沉遲者。

【方義分析】 腎司二便,若腎陽虛衰,命門陽氣不足,胃濁不降,陰凝聚結,則大便秘結不通;反之如腎陽不足,寒濕內侵,則大便泄瀉。故兩者症狀雖有異,但其腎陽虛衰則相同。故均可用溫腎陽,化寒濕之劑治之。方中硫黃補命門真火,推動陽氣以調腸府;半夏苦溫燥濕,和胃降逆,更用薑汁,一以解半夏之毒,二可助半硫祛寒。合而用之,共成溫腎祛寒,通陽化濁之劑。故對火衰寒凝大便秘結或寒濕內盛大便泄瀉皆可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