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歌
暖肝煎中杞茯歸,茴沉烏藥合肉桂。
下焦虛寒疝氣痛,溫補肝腎此方推。
【方劑組成】 當歸6~9克,枸杞9克,小茴香6克,肉桂3~6克,烏藥6克,沉香3克(或木香也可),茯苓6克。
【用法用量】 上藥7味,水1盞半,加生薑3~5片煎藥七分,食遠溫服。
【功效主治】 溫補肝腎,行氣逐寒。適用於肝腎陰寒,氣機受阻,小腹疼痛,或經來腹痛,及疝氣等症,苔白脈沉或遲者,今常用於慢性肝炎,而見肝腎虛寒證者。
【方義分析】 此為溫肝理氣常用方。肝髒體陰用陽,常見肝火、肝經濕熱之證,但也偶有肝經虛寒,此時治療,當用溫陽法。故方用肉桂、小茴辛熱,溫暖下焦肝腎以祛寒。烏藥、沉香芳香性溫,順氣逐寒。當歸、枸杞辛甘而潤,溫補肝腎。總之本方是溫補祛寒,行氣止痛之劑,故對肝腎虛寒之證極為合宜。現代臨床上慢性肝炎證雖然濕熱居多,但也偶可遇見虛寒證者,用此方加減方可求方藥之對證、方證之合拍,不可不知。
5.橘核丸《濟生方》
方歌
橘核丸中川楝桂,樸實延胡藻帶昆,
桃仁二木酒糊合,疝症痛頑鹽酒吞。
【方劑組成】 橘核炒、海藻洗、昆布洗、海帶洗、川楝子去肉炒、桃仁麩炒各30克,厚樸去皮薑汁炒、木通、枳實麩炒、延胡索炒去皮、桂心不見火、木香不見火各15克。
【用法用量】 上藥12味,共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12克,空腹或溫酒或淡鹽湯送下,每日2~3次。
【功效主治】 行氣止痛,軟堅散結。適用於寒濕內阻,睾丸腫脹疼痛,或有偏墜,或堅硬如石,或引臍絞痛。或輕則陰囊流黃水,重則成癰潰爛。今常用於鞘膜積液,附睾炎,精索靜脈曲張等症。
【方義分析】 此為治療寒濕疝的常用方。方中橘核、枳實、木香、川楝子能入厥陰氣兮,以疏通鬱滯;桃仁、延胡能入肝經血分以活血止痛,桂心辛溫,以溫暖肝腎而逐寒;配木通利水,同桂心相伍,可以導寒濕下泄,更用昆布、海帶、海藻鹹以軟堅散結。合而用之,共成化寒祛濕,行氣軟堅之劑,故對肝經寒濕為患,陰囊腫脹之疝有效。
6.良附丸《良方集腋》
方歌
良附丸中沉木香,青皮須共當歸薑。
單用良附名亦爾,逐寒止痛效驗彰。
【方劑組成】 高良薑酒洗7次焙研,香附子醋洗7次焙研。
【用法用量】 上二味,應各研各貯。用時以米飲加入生薑汁一匙,鹽一撮調和為丸。每服6克,溫開水送下。服之立效。
【功效主治】 疏肝行氣,逐寒止痛。適用於胃脘疼痛,胸悶不舒,口吐清涎,喜溫惡涼,舌苔薄白,脈象弦遲。
【附方】
1.烏芍散(江蘇省中醫院驗方)烏賊骨、白芍、甘草。共為細末。每服3~6克,每日2~3次,食前溫開水調服。功能止酸止痛,修瘍和中。主治胃、十二指腸潰瘍或炎症,反酸脘痛等。
2.烏貝散(驗方)烏賊骨、大貝母。共為細末,每服3~6克,每日2~3次,溫開水調服。功能止酸和胃。主治胃、十二指腸潰瘍。
【方義分析】 本方主治胃脘痛,脘痛原因很多,有因肝氣鬱滯者,有因胃有寒凝者、有胃熱氣滯者、有氣滯血瘀者等。其治當辨證審因,分因論治。本方用高良薑溫胃散寒。香附疏肝行氣,氣行寒散,則脘痛自除。如因肝胃鬱火所致胃脘疼痛,則不適宜。或者另擇主藥配伍方可應用。
良附丸配方,各地並不統一。南京、武漢、杭州等地配伍相同,但上海配方則多幹薑、青皮、木香、沉香、當歸,配伍甚善,行氣祛寒之功更佳,臨床可以擇用。
烏芍散、烏貝散是現代驗方,對胃炎、胃潰瘍有效,目的是止酸、消炎,修瘍。臨床效果頗佳,但必須研之極細方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