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活血祛瘀(1 / 3)

1.桃仁承氣湯《傷寒論》

方歌

桃仁承氣五般施,甘草硝黃並桂枝。

熱結膀胱小腹脹,如狂蓄血最相宜。

【方劑組成】 桃仁去皮尖12克,大黃10克,桂枝10克,芒硝(衝服)5克,甘草4.5克。

【用法用量】 上藥5味,取飲片,除芒硝外以水先浸後煮,湯成入芒硝溶化,去滓分服。

【功效主治】 破血逐瘀。適用於下焦蓄血,少腹脹滿,疼痛拒按,大便色黑,小便自利,至夜晚發熱,甚則譫語如狂,脈象沉實。今常用於血瘀經閉或產後惡露不下,跌打損傷(包括胸腰椎骨折),以及子宮內膜炎、附件炎、血瘀痛經等。

【附方】

1.下瘀血湯《金匱要略》大黃9克、桃仁6克、炙□蟲(去足)20枚。共為細末,以煉蜜為丸(4丸),每用1丸,水酒各半煎,去渣,頓服。功能祛瘀通經,主治產婦腹痛,因內有瘀血所致,及瘀血阻滯之月經不通等症。

2.桃仁散《千金要方》桃仁125克,□蟲20克,桂心15克,茯苓30克、苡仁、牛膝、代赭石各60克,大黃240克。上藥8味,共為細末。每服5克,溫酒調下,1日3次。功能活血化瘀,主治瘀血痛經,少腹作痛,上衝心胸,或有寒熱往來。

【方義分析】 本方是從調胃承氣湯加桃仁、桂枝而成。主治下焦蓄血症。此症是瘀熱結於下焦。其治當破血逐瘀,蕩滌邪熱。故方用桃仁為主藥,破血祛瘀,又可潤腸通便;大黃苦寒瀉下,又可以破瘀而瀉邪熱;再配桂枝,通行血脈;芒硝鹹寒軟堅,助大黃通下泄熱;甘草以調和諸藥,護胃安中。簡單講是以桃仁、桂枝祛除瘀血,調胃承氣蕩滌熱邪。故可用於下焦蓄血之症。

2.大黃□蟲丸《金匱要略》

方歌

大黃□蟲苓芍桃,地黃杏草漆蠐螬。

虻蟲水蛭和丸服,瘀去新生此劑豪。

【方劑組成】 大黃蒸175克,黃芩60克,甘草90克,桃仁90克,杏仁90克,芍藥120克,幹地黃300克,幹漆30克,虻蟲75克,水蛭75克,蠐螬75克,□蟲50克。

【用法用量】 上藥12味,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3克。每服1~2丸(3~6克),日服1~2次,空腹溫開水或溫黃酒送下。

【功效主治】 破血消癥,祛瘀通經。適用於幹血內結,經血不調,或經閉不通,腹痛有塊,肌膚甲錯(即肌肉消瘦,皮膚幹燥),兩目黯黑,潮熱羸瘦以及五勞虛極,髒腑癥塊等。

【方義分析】 此為祛瘀生新的常用方劑。體虛羸瘦,腹滿食少,內有瘀血。瘀血不祛,則新血不生。治之之法,不能單純補養,必當祛其瘀血。故方用大黃、桃仁、幹漆以通其血閉,配□蟲、水蛭、虻蟲、蠐螬蟲類攻血破瘀,以增強消瘀破癥之功;複用杏仁、黃芩以宣解鬱熱,所謂瘀久則熱是也。考慮病久體虛,少加地黃、芍藥、甘草、蜂蜜以和養其虛。原書論本方是“緩中補虛”,意即說明,藥性雖猛,而蜜丸取緩進之義。

3.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

方歌

血府逐瘀歸地桃,紅花赤芍枳殼草。

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勞。

【方劑組成】 當歸、生地、牛膝、紅花各9克,桃仁12克,柴胡、枳殼、赤芍各6克,川芎、桔梗各4.5克,甘草3克。

【用法用量】 上藥11味,加淨水適量,先浸後煎,2~3次,去渣分服。

【功效主治】 活血行瘀,疏肝理氣。適用於瘀血內阻,頭痛胸痛,煩悶內熱,或呃逆幹嘔,或失眠心悸,急躁善怒,兼見麵唇色黯,舌質暗紅或瘀點瘀斑,脈弦遲或細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