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2 / 2)

列位,南北和議,哪個不想速成,偏是越弄越壞。起初隻南北衝突,此時北方又分出兩派:一是皖係、一是直係,暗起競爭。南方亦分兩派,滇粵派、桂派,互相爭競。致起南與南急,北與北鬥,弄得未了。哪知湘省又生出戰釁。自張敬堯督湘後,一切多違人意,自作威福。第三師師長吳佩孚心想為張效力殊不值得,況兵士皆思歸,遂電告曹錕,請代達中央,準撤防北返。偏政府因和議未成,不準。吳與張常有齟齬,敬堯忍不住,因電政府,準吳北返。另保張景惠、張宗昌、田樹勳三人接防。政府又不準。過一日,傳出一篇電文,申明張敬堯罪狀,內有吳佩孚署名。張得電大驚,知道兵略不及佩孚,倘他撤回,南軍必乘勢襲入。張又電曹錕,請阻吳軍北返。吳與張既不兩立,望即日北還,遂電達中央,準予全部撤回,且戍卒辛苦,不能再留。此電一發,不待曹錕複電,先遣參謀王伯相北上,料理駐兵地點。經伯相複電,謂無駐兵地點,總被防邊軍占住。佩孚大憤,立電曹錕,迫令退讓,一麵整隊起行。

惟段派仇視佩孚,說他目無政府,嗾靳總理黜罰。靳、吳本師生關係,自然袒吳。自徐、靳聯合,本想統一南北,再合南方人抵製段派,偏和議不成。靳自然要結吳佩孚,及吳北返,段又責靳,靳遂上書辭職。徐總統不準,給假十日,暫委薩鎮冰代理。不數日,湘中警耗,是譚延闓軍乘吳北返,攻入湘境,湘督張敬堯飛電乞援。靳在假中,薩又推諉,隻得將電送段。

段急派吳光新往援,哪知援兵未到,張敬堯已逃往嶽州。譚遂入湘,張不得已,據實呈報。徐總統下令,褫張職銜。譚前鋒趙恒惕又攻嶽州,張不戰而逃,趙又占嶽州。張逃入湖北,又報敗狀。徐總統下令,著張所部軍隊,交兩湖巡閱使王占元接管。交卸後,來京候辦。著吳光新趨任湘督兼省長,誰知湘省竟為南軍所得。

此時吳佩孚駐洛陽,自往保定見曹錕,議出個大題目,就是“保定會議”。吳此次倡“保定會議”,正欲抵製段派,議定辦法三條。內有宣布安福係罪狀,請總統解散安福部,聯絡十三省同盟。長江流域七省,黃河流域六省,通與吳佩孚同氣,安福係更加心慌,索性布散流言。徐總統心下也驚,暗想直、皖兩派愈爭愈烈,一旦變生,與自是大不利,遂先派人調解,免生不測。遂電奉督張作霖來京,調和時局。張已染指中原,今接徐總統電,正好乘此瞻仰。那張辮帥也曾請過他的,代為斡旋。張雨帥為此遂乘車入都,一入都,即往總統府謁徐。徐接見時,即談直、皖兩派將起衝突。張不待說完,即自任調解。

又替張勳言兩句。徐言:“俟直皖解決後,總可幫忙。”張辭出,即赴保定。曹聞雨帥遠來,派員往迎。為張洗塵,陪客中有吳佩孚並各省代表。席間,由張雨帥提議,勸從和平辦理。

曹對:“尚模棱。”吳佩孚起座道:“佩孚並未要戰,因一班安福派人,實恨他媚外誤國,隻圖肥己,不顧國本,抵押國土,喪失主權,引狼入室,全無一點心肝。國之存亡,就在旦夕。

我等身為軍人,隻知力捍社稷。佩孚原知軍人守不幹政名義,奈部下義憤填胸?並力除奸,恐一時不能禁止。”作霖聽說,徐答道:“吳師長亦太性急,事要磋商,何必妄動幹戈,徒害民生。”曹錕亦勸坐下再議,作霖再勸一番,吳終不愜意,複由曹、張與各代表商議辦法。佩孚道:“不解散安福派,不撤王揖唐,不罷徐樹錚,佩孚永不承認。”作霖道:“先撤王揖唐,餘兩事再議。”佩孚道:“老段劣跡,就是信任安福派,小徐是安福首魁,小徐不去,也是無用。”作霖見佩孚勢拗,不好再言。曹道:“且再議。”吳遂告退。次日,吳又與各省代表趨集,又討論若幹時,才議定辦法六條。吳閱過,並無免徐樹錚。張道:“待我入京商議,可將小徐罷去。”當下議定散會。

次日,張回都,即將議定六條呈徐總統,總統道:“靳提出辭職,我已批準,此外數條,我不能作主,須通知老段,看他如何?就請台駕往段一議。”張亦承認前去。段方出駐團河,張見段先說些和平話,後將議案一閱,段大憤。作霖再勸段,段道:“佩孚不過一師長,何敢欺人?他若不服,就與他兵戎相見。”作霖知說不下去,遂回報老徐。張往返兩次,終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