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1 / 2)

張再往保定,勸曹、吳少許通融。佩孚勃然道:“餘事皆可,惟小徐不罷,誓不承認。”張見段、吳兩人大反對,遂歎道:“我實多此一行,隻好回報中央,我即回奉了。”曹道:“後事還請幫忙。”張道:“俟勝敗定,用我說和,我再來。”張複命後,即出關去了。越日,即由報紙宣出小徐六大罪,文末署名,為首就是曹錕,以下是張作霖、李純二人。又越日,徐總統發三道命令,將小徐籌邊使撤去,著來京供職,其缺著李垣暫行護理。西北邊防總司令著即裁撤,所轄軍隊,歸陸軍接收。

且說小徐在邊,也防直、奉相連,壓迫皖派,不待中央命令,即馳回都門,首先運動雨帥。張遂拒絕。小徐又嗾胡匪擾亂治安,不料被奉軍查獲,報告作霖。作霖大怒,遂電曹錕、李純,聯名痛斥小徐。曹正乞張為助,李純亦恨段派,遂與張複電,意皆相同。張遂發表討小徐電文,向政府獻議,請免徐樹錚。徐總統還顧皖係麵子,留小徐在京供職,卻是兵權一律撤盡。小徐甚為著忙,遂往見老段,涕泣陳詞,說總統誤信奸人之言,將我免職,明是排皖,我不足惜,恐督辦亦將不免。段被小徐一激,徑自入都,直趨總統府,見老徐說些譏刺話,並現怒容。老徐再三慰言,老段道:“曹、吳擁兵自恣,何不罷免,乃罷樹錚。”老徐又說:“曹、吳功高,人所尊崇。”老段道:“總統寵曹、吳,莫要後悔。”竟自去了。

老段回團河,與小徐商議發兵,小徐即帶衛隊入公府,迫罷曹、吳,即調一師、三師、九師,任段芝貴為總司令,向保定出發,與曹、吳決戰。張作霖聞報,也回奉調兵入關,援應曹、吳。江督李純與上海護軍使盧永祥險犯衝突,幸吳淞司令調解,始末決裂。忽政府明令,任盧為浙督,護軍使缺,以何豐林充任。何遂發一電,向中央辭職。中央因直、皖開戰,未即答複。任疑李督嗾使,不待探明,即電詢李督,語甚憤悶,又請吳淞司令亦拍電問李。李複電謂:“中央命令,如果是我指使,叫我永不為人。奈何總不信?”遂會浙盧,暗地戒嚴,如臨大敵。李督亦恐浙盧乘直、皖分裂時襲蘇,亦派兵分防。

何聞滬寧路被拆,愈覺有名,遂派軍直上,與蘇軍相持。幸士紳各團體力為調解,結果李督讓步,雙方訂約。江蘇不侵鬆滬,鬆滬不犯江蘇。撤退兵備,言歸於好。且說北方徐樹錚帶衛隊直入京師,迫令各員連呈彈曹、吳,請奪官職,下令拿辦,推段祺瑞領銜,吳入總統,逼老徐下令。老徐無奈,下指令一道,當由曹錕出名,聯同奉張及長江三督,發一通電,論老段、小徐罪狀。奉張回時,立即派兵入關,表麵上說是保衛京畿,其實留作後盾。曹知張已入關,料他前來援應,遂大膽出師,親赴天津,行過誓師禮,派吳佩孚為總司令,號各軍為“討賊軍”。天津設大本營,高碑店設司令部,一意進攻段軍。段分四路進兵,均歸段芝貴調度,總參謀是徐樹錚。七月十四日,兩軍相距隻隔數裏,徐總統即發命令一道,著一律退歸防地。

哪知這道命令就是催戰符,他要撤防,他偏進戰,兩麵戰鼓 “冬冬”,炮聲“拍拍”,就在疏璃河發作起來。

正戰時,直軍倒退,邊防軍隻顧前進,誰知直軍退到防線,均避壕內不動,及邊防軍子彈射盡,直軍從壕內衝起,竟開槍向邊防軍射來,嚇得邊防軍無路逃奔,紛紛四散,段芝貴已先逃走。西北軍第二混成旅及邊防軍三師的第二團,分三路攻直軍防線,戰未多時,統被直軍所敗。楊村是曹鍈駐守,亦同日大勝。惟段芝貴晦氣,向老段報告,說被直軍所襲,因致小敗。

老段再鼓勵將士,飭秘書草檄文,布告中外,宣曹、吳罪狀。

同日曹錕亦通電各省,說開戰原由,當歸邊防行咎,兩造各執一見,互爭曲直,但戰事既開,勢難挽回。哪知小徐心中,以為曹、吳一戰,可以了事,不料竟為所敗,遂氣衝牛鬥,自往楊村攻曹鍈;高碑店戰事,交段芝貴主持。又電鄂、豫、魯等同黨起事,響應京師。再令吳光新與張敬堯會商,密圖湖北,助攻直軍。

且說鄂督王占元與曹、吳既合一氣,自應要防吳光新,屢派人偵探,怕有動靜。及直、皖戰起,格外戒嚴,吳光新所有變動,皆被王占元察知,遂以請宴為名,竟把他軟禁起來。吳軍闖信,乘夜發難,竟被鄂軍擊退。張敬堯聞光新被禁,已逃走去了。王即電知曹、吳,甚為喜慰。後又接到廣東電文,也是聲討段氏。且說直皖爭持,互相角逐,小徐戰勝曹鍈,已自得意。不料小段又為佩孚所敗,從此邊防屢戰屢敗,擊斃無數,俘獲旅團長等共五十餘人。曲同豐遁入涿州,直軍即進涿州,曲軍不支,隻得向吳軍前請降,吳遂允降。曲遂帶同兩旅暨殘兵二千餘人,繳械乞降。邊防軍第三師師長聞曲已降,遂棄師而遁。段芝貴亦遁入京師,西路完全失敗。小徐聞信,正在憂慮,忽聽營外槍聲,乃是曹鍈來攻。小徐部下聞各處敗耗,無心戀戰,頓時四散。小徐見此行為,也逃入都門去了。老段聞敗,憤不可止,即取槍自盡,幸部下奪去,未致斃命。部下又進言道:“勸他回都,請總統下停戰令。”老段不得已,返回都中,上書自劾。徐總統笑道:“早知有此,何必當初。”一麵派靳雲鵬、張懷芝往見曹、吳,商議停戰,並下令一道,停止戰爭,候令解決。邊防軍盡皆投降,解除武裝,段氏一敗塗地,雖返躬自責,情願去官,奈眾情洶湧,各處發電,皆有殲厥渠魁,如江督李純,南北海軍將校亦通電請討安福係。此時吳佩孚與奉軍同詣京師,請總統誅斬賊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