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猶太家庭的處世教育課(2)(1 / 3)

一個對上帝虔誠的人繼承了一筆財富。在安息日前夜,他就開始為安息日日落前的食物做充分的準備。有一次,由於在外麵急著辦事,他在安息日前必須暫時離開家一段時間。在回家的路上,一個窮人向他乞討,用來買安息日所需食物。

這位虔誠的人生氣地斥責窮人:“你怎麼能一直等到最後一刻才買你的安息日食物呢?沒有人會像你這樣做,你肯定是企圖騙我的錢!”

他回到家後,把遇到窮人的事講給妻子聽。

“我不得不告訴你,是你錯了,”他的妻子說,“在你的一生中,你從未體味過貧窮的滋味,對貧窮是什麼沒有概念。我是在窮苦人家長大的。我經常回憶過去,那時安息日快來了,天幾乎全黑了,而我的父親仍然為家人四處尋找,哪怕一點點幹麵包也行。你對那個窮人犯下了罪行!”

虔誠的人聽到這一席話,趕緊到街上尋找那個乞丐。乞丐仍然在為安息日尋找食物。於是,這位富人給了窮人安息日所需的麵包、肉、魚,並請他原諒自己。

這是一則在猶太人中間流傳很廣的民間故事,它教導人們不要以貌取人,看不起窮人。

在一些猶太人的居住區裏,每一個村子裏或鎮上,都會有一個或幾個乞丐,他們被稱為“修諾雷爾”。猶太人並不歧視這些乞丐,照猶太人的宗教習慣,乞丐也是一種正當職業,是獲得了神的允許的,他們是人們施舍的對象。

猶太人素有重學和尊學的傳統,對於所有猶太人的智慧,包括殘疾人和乞丐,他們也同樣表現出尊重。在猶太民族中,一些“修諾雷爾”是非常喜歡讀書的,其中還有不少人通曉《塔木德》。除此以外,他們也是猶太教堂中的常客,經常以同仁的身份參加《猶太教則》和《塔木德》的討論。

在猶太人的社會裏,盡管富人和窮人的差距有時候是十分巨大的。但是,他們認為富人並不一定快樂,窮人也並不一定絕望。一直以來,猶太人是非常尊重窮人的,但是,他們堅持認為,即使一個靠別人施舍為生的窮人也應該有施善行為。這就是猶太人對於窮人的態度。

不嫌貧愛富,不以貌取人,並且把尊重窮人,對窮人進行施舍作為自己的義務,這是猶太人團結友愛的教子智慧之一。

猶太民族中流傳著這樣兩句話:“不要輕視窮人,他們的襯衫裏麵埋藏著智慧的珍珠。”“不要看不起窮人,因為有很多窮人是非常有學問的。”我們可以從猶太人對待窮人的態度,看出他們的教子原則,那就是不以貌取人,任何人身上都有可取之處。

盡最大努力去幫助別人

人不自利,會變成寄生蟲;但隻自利,則會成為吸血鬼。完美的人生,是自利與利人的統一!

希望得到別人的關心和注意,是人的心理需要。當一個人感到周圍的人對自己十分關心時,他心中便會有一種安全、溫暖的感覺,就會充滿自信和快樂。既然受了別人的關心,那麼同樣也會去關心別人。這樣,人們互相間就容易形成一種親密友好的關係。

猶太拉比告誡世人:當別人有求於自己時,隻要是正當的要求,就要盡己所能滿足對方的要求;當看到別人有困難時,要主動地去幫助別人,這樣能使別人懂得你的存在對他的價值,其結果必然是“愛人者人恒愛之”。

猶太父母告誡小孩子說:人不自利,會變成寄生蟲;但隻自利,則會成為吸血鬼。完美的人生,是自利與利人的統一!

弗萊明是一個窮苦的蘇格蘭農夫。有一天,當他在田地裏工作時,聽到附近泥沼裏有人發出哭喊聲,於是急忙跑過去,發現一個小孩子掉到了糞池裏,於是他把這個小孩從死亡邊緣救了出來。

第二天,一輛嶄新的馬車停在農夫家門前,一位紳士優雅地走出來,自我介紹是那個被救小孩的父親。紳士誠懇地說:“你救了我小孩的生命,我要報答你。”農夫說:“我救你的小孩是為了自己的良心和對於生命的嗬護,我不能因救你的小孩而接受報酬。”就在這時,農夫的兒子從茅屋裏走出來,紳士說:“讓我們來個協議,讓我帶走他,並讓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假如這小孩像他父親一樣,他將來一定會成為一位有用於社會的人。”

農夫答應了這個協議。後來農夫的小孩就讀於聖瑪利亞醫學院,並以優異成績畢業,成為舉世聞名的弗萊明·亞曆山大爵士,也就是盤尼西林的發明者,並因此榮獲諾貝爾獎。

數年後,紳士的兒子不幸染上肺炎。此前,這是一種不治之症,無藥可救,但是,有了盤尼西林,他就得救了。紳士是誰呢?是上議院議員丘吉爾。他的兒子是誰呢?就是英國政治家丘吉爾爵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