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猶太家庭的生存教育課(1)(2 / 3)

(5)討論、設計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在孩子的生活、學習中,在家庭生活中經常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解決。家長應引導孩子並與孩子一起共同討論、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並付諸實施。這個過程中,需要分析問題、歸納問題,需要推理,需要設想解決的方法與程序。這對於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大有好處。

父親是上帝委派的第一位教師

父親的職責不僅僅是要把子女撫養長大,而且要第一個把神聖的契約與律法傳授給他們,教會他們如何做一個猶太人。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寫道:

“猶太家庭在學問方麵應受到高度評價,在這方麵非猶太人的家庭相形見絀。這個因素,構成了其他一切差異的基礎。”

希伯來人非常強調父親對子女的教育。在他們看來,父親是上帝委派的第一位教師。父親的職責不僅僅是要把子女撫養長大,而且要第一個把神聖的契約與律法傳授給他們,教會他們如何做一個猶太人。

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特殊地位,也許與當時希伯來人所處的社會階段有密切的聯係。因為隨著遷出埃及和對迦南地區的征服,希伯來人逐漸由遊牧文化轉入農業文化。父權製社會逐步形成,家庭成為較為穩定的社會組織,父親便成為家庭中的核心人物。既然教育子女是“神所吩咐的誡命”,這一崇高的責任自然就落到了父親的肩上。

《聖經》中四次提到,父親有責任將從埃及出來的事、上帝吩咐的法度、律法和典章告訴他的兒子。

這反映了猶太民族原始的教育狀況,不論是宗教禮儀還是生活技能,都需要父親傳授。

利益比說教更有力量

與人相處或調動對方時,最好的辦法就是首先滿足對方的利益,讓他人為自己的利益著想。

《塔木德》裏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位男人黑夜外出,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夜路上,看到對麵來了一個打燈籠的人。走近一看,那人卻是一個瞎子。

這個人就問這位盲人:“你提著燈卻看不見東西,為什麼還要多此一舉呢?”

盲人說:“我提燈而行,是要你們看見我。”

猶太人實在是太聰明了,一個人獨自走在一條路上的機會實在是太小了。對於瞎子來說,在漆黑的夜晚行走,和白天走路是一樣的。自己摔倒的可能性,遠小於被別人撞倒的可能性。

而平時靠眼睛走路的人,一旦走在漆黑的路上,很容易看不清路而將別人撞倒。為此,瞎子亮起了燈籠,以便讓每個相遇者都能看清自己,並避免讓對方撞倒自己。

這種轉換思路的智慧,是猶太人從兩千多年的流散經曆中提煉出來的。猶太人作為一個弱小的民族,為了能夠保護自己,隻有靠“瞎子點燈”這種辦法讓統治者看到自己對他們的價值,從而“利用”自己求得生存。看似多此一舉,實際上蘊涵著很大的智慧,最終找到了自己的家園,足以證明“瞎子點燈”所體現出來的睿智。

從根本上來說,人與人的關係是一種利益關係。尤其在非親非故的關係中,其他考慮包括道德也是需要的,但真能擊中要害,調動對方的,惟有利益。

隻有他人的利益同你的利益緊緊地綁在一起的時候,他人才可以像為他自己謀利或避害一樣,為你著想。因為這一著想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努力,可以同時帶來其自身利害的相應變動。

所以,與人相處或調動對方時,最好的辦法就是首先滿足對方的利益,“讓他人為自己的利益著想”。

猶太人尊奉一種“使彼幫己”的人際哲學,其主要的目的,還在於讓對方為自己的利益著想,這種精明的處世方式,能最有力地調動對方。

洛克菲勒最終壟斷美國的煉油業,主要原因是他為鐵路公司著想,用“滿足對方需要”這一絕招壟斷了鐵路運輸。

洛克菲勒在和同行業的競爭中身為弱者,他如果和對手麵對麵競爭,不一定能夠獲勝,但他最終巧妙地借助第三者鐵路霸主的力量,以低廉的運輸價格擠垮了同行,實現了其小魚吃大魚的願望。

讓利益出麵比空口說教有力量得多。在猶太教育中,猶太父母也同樣將這種“瞎子點燈”及讓對方為自己著想的哲學教給了自己的孩子。

把好酒裝在普通壇子裏

珍奇貴重的東西,有時候必須裝在簡陋普通的容器中,才能保存其價值。

在許多猶太人的學校裏,都貼有一則標語:把好酒裝在普通壇子裏。

這則標語來源於一個故事。

有一位相貌醜陋而頭腦聰明的拉比去見羅馬公主,公主當麵奚落他說:

“在如此醜陋的人的腦袋裏,怎麼可能有了不起的智慧?”

拉比受到如此羞辱,不但沒有惱怒,反而笑容滿麵地問公主:

“王宮裏有沒有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