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在中國的父親眼裏,這樣做簡直是有辱斯文。父母對於孩子所做的,應當是“無私”的奉獻,哪怕做牛做馬都應該,豈有借錢給孩子還要求他歸還的?
而中國的孩子麵對這樣的情況,恐怕也會感到不悅和難堪。報上曾經有過這樣的報道:
廣東某重點學校有來自貧困家庭的一名女學生,父母一年的收入不過幾千元,可她一進校門,就花數千元買了手機、隨身聽,還說將來要買手提電腦。
按照我們的觀點,猶太人來姆父親的做法無疑是荒唐的、絕情的,可按照猶太人的觀點,這正體現了家長對孩子獨特的關心和愛護。因為正是這樣帶有壓力性的要求,才能讓孩子盡快成長、成熟並獨立起來。
果然,來姆到了英國後,一邊學習,一邊熟悉情況,很快就想到了很多賺錢的好點子。在倫敦讀書的四年裏,他實際上全部用自己賺的錢交納學費,在從倫敦大學經濟係畢業的時候,他回到父親身邊,將100英鎊交還給父親。
放開手讓孩子學會獨立生存,是猶太人給孩子們最好的禮物!
有人或許會說,像來姆這樣的例子也許是偶然的吧?天下哪有這樣的父親,連自己的子女讀書還要死摳!多給他講道理,讓他心裏明白不就行了、難道一定要做得那麼絕對嗎?
按照我們的思維習慣,也許是這樣的,但按照猶太人的思維就不是這樣的了。猶太人深知“實踐出真知”的道理。在商業領域,隻有經曆過親身的實踐和體驗,才能夠獲得寶貴的經驗。
災難是好事
有人類就有苦難。
猶太曆史就是一部苦難史。生活的磨難,身體的疾病,生存的險惡,到處被排擠,流離失所,人格歧視……無不折磨著猶太人。
在迦太基的一家著名博物館,有一幅畫,題名為《將軍》,畫麵上是一個人正在和魔鬼下棋,而且危在旦夕,魔鬼正在將軍。這一盤棋正是人類命運的象征,苦難就是那個正在將軍的魔鬼。那麼,人類還有希望贏嗎?每一個猶太人從小受到的就是“磨難教育”,磨難轉化為生命的財富。人類正是在同魔鬼的戰鬥中,鍛煉了自己。
有這樣一則關於猶太人“磨難教育”的小故事:
一個研究《塔木德》的猶太學者,剛剛結束他的學習生涯,到艾黎紮拉比那裏,請求給他寫封推薦信。
艾黎紮拉比非常熱情地接待了他。
“我的孩子,”拉比對他說:“你必須麵對嚴酷的現實。如果你想寫作充滿知識的書,你就必須像小販那樣,帶著壇壇罐罐,挨門挨戶地兜售,忍饑挨餓直到40歲。”
“那我到40歲以後會怎樣?”年輕的學者滿懷希望地問。
艾黎紮拉比鼓勵地笑了:“到了40歲以後,你就會很習慣這一切了!”
“逾越節”就是猶太人關於“磨難教育”的最重要的節日。“逾越節”是專門紀念摩西帶領猶太人逃出埃及而設立的,通過講祖先的艱難曆程和吃特殊的食品,來進行憶苦思甜和認識生命的艱難。
逾越節家宴桌上的食品主要有:三塊無酵餅。當年猶太人逃離埃及時,來不及準備路上的幹糧,隻能吃不發酵的餅,三塊的說法是指為了紀念猶太人的三位祖先。
一盤食品,五種食物。這五種食物指的是:烤羊腿、烤雞蛋、哈羅塞斯、一碟苦菜、一碟鹽漬芹菜。
烤羊腿是逾越節的祭品,猶太人失去聖殿後,無處獻祭,在宴席上用烤羊腿(或烤肉)代替。
烤雞蛋,猶太人習慣在正餐前吃雞蛋,逾越節的雞蛋是烤的,烤的蛋很堅韌,很難咬碎,猶太民族就像烤的蛋,受苦難的時間越長越堅強,猶如蛋烤的時間越長越堅硬一樣。
一碟哈羅塞斯,這是一種水果、香料和酒混合的食品,呈泥狀。以色列人在出埃及前,法老為難他們,命他們做磚,又不給草料,從而責打他們,這一碟泥狀的哈羅塞斯,使人想起做磚用的泥。
一碟苦菜,是紀念猶太人在埃及受的苦。
一碟鹽漬芹菜,猶太人出埃及時,喝過紅海帶苦澀味的海水,吃鹽漬芹菜,意思是要猶太人永遠記住出埃及之苦難。
四杯酒。逾越節家宴的程序,由四杯酒串連:第一杯酒,一家之長舉杯祝福,家宴開始。第二、第三杯酒在家宴中間,在講“哈伽達”前後喝。第四杯酒,感謝上帝的保佑,宴會結束。“哈伽達”的希伯來文原意為:神話、故事,逾越節的“哈伽達”是家宴的主要活動,是一本有關猶太人出埃及的故事集。它不僅說明了逾越節所有食品的含義,還講述了猶太人在埃及所受的主要苦難和出埃及的艱辛旅程。
著名哲學家斯賓諾莎從小家中宗教氣氛特別濃厚,每逢重大節日,父親總要給全家人講述猶太人苦難的曆史,這在斯賓諾莎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童年的斯賓諾莎常常一個人站在猶太懷疑論先驅阿古斯塔的墳墓前凝神冥想,一種為真理而獻身的熱望在他心底萌生。這種熱望緊緊伴隨了他一生。
幾乎每個猶太偉人的成功都和苦難是分不開的。1933年4月,在德國納粹黨徒蓄意製造了國會縱火案之後兩個月,希特勒發出了第一道排猶命令:凡是擔任警察、軍官、法官、政府公職和教師職務的猶太人,一律開除;兩年後,又把猶太人宣布為“次等公民”,禁止德國人和猶太人通婚;再過了兩三年又毀掉所有猶太教堂,還陸續將猶太人關進集中營,並掠奪和沒收了猶太人的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