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認為,做父母的不應該受盲目的愛所支配,要“嚴”中有“愛”,“愛”中有“嚴”。嚴格要求並不意味著對孩子的態度嚴厲、動輒打罵訓斥,而是要做到以合情合理為前提。父母對子女一定要懷有嚴格要求的熱愛,過分地寵愛孩子與遷就孩子都是不理智的。隻有這樣,才能把孩子培養成為有良好品行的優秀人才。
嚴格教育對生活在優裕環境中的兒童尤為重要。人生要經曆許多磨難,如果隻會享福,不能受苦,這樣的人將不能立足於社會,更不用說為社會做貢獻了。這樣的人隻能滿足於自己的成功和幸福,心理永遠不會成熟。
透過黑暗才能看見光明
人的眼睛是由黑白兩部分組成的,但是為什麼隻能透過其黑暗的部分看東西?因為人必須透過黑暗,才能看到光明。
一部猶太人的曆史簡直就是他們遭受迫害的曆史。正是苦難造就了他們堅韌不拔的性格。
在二戰的時候,德國占領了東歐,對猶太人實施非人性的統治,目的就是把他們斬盡殺絕。在某個小鎮上,有個猶太人家庭,一家五口為了躲避德國軍隊隻好躲在一間倉庫的小閣樓上,吃喝全靠朋友們接濟。
每當納粹巡邏隊或者不懷好意的市民走近倉庫時,他們就嚇得屏聲斂氣,一點聲音都不敢出。時間一長,他們完全學會了用動作來表達感情。
3個月後的一天,母親外出覓食未歸,關心他們的市民說:“你們的母親肯定是被德國人抓走了。”又過了兩個月,父親也一去不回。半年後,叔叔出門不久,孩子們就聽到一聲槍響。
3個大人相繼死去,尋找食物的重擔就落在了姐姐肩上。每當倉庫附近有風吹草動的聲音時,姐姐就趕緊掩住弟弟的嘴。
過了1個月,姐姐也永遠地離開了。從此以後,凡聽到同樣的聲音,弟弟隻有自己掩住自己的嘴巴,不讓自己發出一點聲音。
這是一個猶太人經曆的悲慘童年的一幕。
猶太拉比常常告訴學生:
“隻要不斷地保持希望的燈火,就不怕無法忍受黑暗。”
每經曆一次暴風雨,天空就架起橋一般的美麗彩虹,這預示著不久的將來會有希望到來。黑暗過去就是光明,這是存活下來的希望。無論環境多麼惡劣,隻要還有一息尚存,就要忍耐著生存下去。
“人的眼睛是由黑白兩部分組成的,但是為什麼隻能透過其黑暗的部分看東西?因為人必須透過黑暗,才能看到光明。”
人生也是從苦難和黑暗開始,最後才到達幸福和光明的境地。這就是告訴自己,不要害怕痛苦。因為一個人隻有痛苦到了極點,才能品嚐到甜美的果實。
這些都是《羊皮卷》告訴他們的。
猶太人的意識裏麵永遠充滿了痛苦的觀念和深深的憂患,他們一生都是這樣,他們的思維、他們的靈魂都是這樣看待和思考問題的。
當他們被生下來的時候,大家不是為他的降臨人世而高興,而是為他而哭泣。猶太的箴言是這樣解釋的:
“孩子出生時我們覺得高興,有人去世時我們感到悲傷。其實應該反過來才對。因為孩子出生時不知今後的命運如何,而人死之時一切功業已蓋棺論定。”
猶太的先知們認為人的一生分為6個階段:
1歲時是國王——家人圍繞著他,像扶持國王一樣扶持他,對他的關心無微不至;
2歲的時候是頭小豬——喜歡在泥巴裏麵玩耍;
18歲的時候是小羊——無憂無慮地歡笑、跳躍;
結婚時是驢子——背負著家庭的重擔,低頭緩行;
中年時是狗——為了養家糊口,不得不搖尾奉承,乞求他人的善行;
老邁時是猴——行為和孩童無異,然而再沒有人去關心他了。
縱觀人的一生,猶太人認為不如意占十之七八,而幸福和快樂隻占人生命運的十之二三。因此既然這樣,也就不必懼怕痛苦和人生的種種煩惱了。相反,卻是人生的痛苦和煩惱越多越好。
《羊皮卷》裏說:“有10個煩惱比僅有1個煩惱好得多。”因為有10個煩惱的人不會再懼怕煩惱,而擁有1個煩惱的人會覺得整天都很煩惱。
這就是猶太人的人生觀:痛苦,才是人生之路。人生是痛苦的,沒有經曆過痛苦的人生是不存在的,人生的大部分時間要經受痛苦。人在這個世界上就是為了人生的某個目標而痛苦、努力地生活的,直到人死了,他的一生蓋棺論定了,人生任務完成了,痛苦的努力才算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