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猶太家庭的智力教育課(1)(2 / 3)

在猶太人看來,這種人即使有一肚子知識,也絲毫派不上用場。還有,知識必須為善,如果用知識做壞事,知識反而有害了。為此,猶太人認為,知識是為磨煉智慧而存在的。假如隻是單純地收集很多知識而不消化,就同堆積許多書本而不用一樣。

猶太人隻重視個人的智慧力量,而不看重出身門第的高低。出身貴族,或出身富貴的人,並不一定都有學問。因此猶太人當中,窮人遇到富豪子弟時不會自卑,更不會覺得有什麼可怕,但是無論是窮人還是富人遇到有知識的人時,都會對他們非常敬重,這是因為猶太人隻重個人的智慧和才華,而不會看他的家庭出身。

有這樣一則猶太故事:

以色列某貴人有兩個兒子。一個追求財富,一個研究學問。後來,一個成了大富翁,一個成為當代的博士。這富貴騰達的兒子很瞧不起他那有學問的兄弟。他說:“我富可敵國,你卻依然一無所有。”那博士回答說:“兄弟!我當感謝至尊至貴的上帝,給了我這樣大的恩惠。因為,我得到的是先知的遺產——智慧。”

猶太人經常對孩子說,我們不能選擇家庭出身,也沒有必要重新選擇,因為那不重要,不能代表我們的實力。應該做的事情是努力學習,掌握知識,並最終變為自己的智慧。

事實上,很多著名的猶太人出身都很卑微,如石工、木匠或牧羊人等,比如希勒爾是木匠,亞基巴是牧羊人。他們之所以能夠成為猶太人中的傑出人物,就是因為他們自身具有超強的能力,民族中“智慧重於門第出身”的觀念為他們的脫穎而出提供了一個大環境。

在人與人交往中,猶太人很少有趨炎附勢之舉,出身高貴的人也難以依靠出身攫取社會地位,或者取得其他什麼優勢,人們都是依靠智慧和勤勞獲得個人地位。“個人智慧重於門第出身”是猶太人處世的重要理念,它激勵了許多出身低賤的人去積極進取,也體現了社會公平競爭的原則。

猶太人沒有家園,居無定所,四處流浪,沒有生存和發展的權利保障。他們所到之處,惟一的支撐就是自己頭腦中的知識。他們用知識創造財富,自己爭得一條求生道路,一方生存發展空間。

物質財富隨時都可能失去,但知識和智慧永遠在自己腦袋裏,誰也搶不走知識和智慧,就不怕沒有財富。這正是猶太人流浪數千年依然生生不息的原因所在。

外語學習越早越好

為了在生意場上更深一步了解對手,達到知己知彼的目的,猶太人特別強調用外語思考。秉持著這個想法,他們在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時,很注意孩子的語言能力。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的不斷更新,人類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國與國之間的交往不斷深入,人類對信息量的需求在不斷加強。這種發展和變化將引發世界範圍內人們的接觸和流動加強,使地球變得越來越小。使不同民族和國家的人們進行相互交往、相互接觸成為可能的首要條件,便是語言。

猶太商人被認為是掌握語言的天才,他們普遍懂得兩門以上的語言,在與外國人打交道時顯得自信、從容而又反應準確。為了在生意場上更深一步了解對手,達到知己知彼的目的,猶太人特別強調用外語思考。秉持著這個想法,他們在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時,很注意孩子的語言能力。

其實學好外語不僅是猶太人的要求,也是世界上各位有識之士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方麵。

現代生理心理學、腦科學研究表明,0到6歲不僅是兒童學習母語的關鍵期,更是兒童學習第二語言的最佳時期。如果過了這個最佳時期,那麼學習第二語言就要相對困難得多。賴特和拉姆齊等人對接觸第二語言的6歲組和13歲組兒童分別進行了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年幼組兒童中,有68%的孩子的口音被認為“酷似說本族語的人”,而在年齡較大一組中這樣的兒童隻占7%。

那麼,該如何對學齡前兒童進行語言教育呢?猶太父母多采用自然的方式,激發兒童學習外語的興趣,創造語言氛圍。他們采取以下三種方法,有意識地參與幼兒的雙語學習。

(1)自然習得法

生活中有很多孩子感興趣的東西,家長要有目的地選擇日常事物,作為激發幼兒興趣的素材。

如逛超市時,家長要時刻注意孩子的目光,適時地用雙語來豐富他們的詞彙量;在遊玩時,家長要主動運用英語問候語向外國友人打招呼,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掌握問候語的使用。再比如,孩子喜歡看卡通片,家長可選擇卡通和英語相融的碟片,讓孩子在放鬆看片中習得英語。

(2)遊戲興趣法

孩子的思維方式是直觀行動思維,主要以行動的、直觀的方式進行。這種思維的主要特點是在實際行動和直接感知中進行的。要結合幼兒思維發展的趨勢,讓孩子在遊戲中記憶、在直觀中感知,潛移默化地產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