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猶太家庭的智力教育課(1)(3 / 3)

以英語為例,當孩子積累了若幹個動物單詞後,家長們可自編一個邊講邊玩的兒歌:I can walk like duck;I can run like horse;I can swim like fish;I can jump like frog。

(3)氛圍營造法

設立學習外語的情景,與孩子形成一種親切、良好的個人感情交往的氛圍。多與他們玩遊戲,多給他們講故事,在玩玩講講中自然滲透已學會的外語內容,互動中給孩子把聽到和看到的內容進行充分複述的機會。

比如:把孩子已學會的單詞貼在家中相應的物體上,創設語言學習的氛圍,增加孩子看、說、練的機會;孩子前幾天剛學會小雞這個單詞,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做小雞的動作,講有關小雞的故事,看小雞的圖書等等。運用各種方法幫助孩子練習並運用已學會的英語。

好問題和好答案同樣重要

人沒有理由對什麼事情都確信無疑。懷疑一旦開始,疑點便會愈來愈多,循著懷疑的線索去追尋答案,答案通常是比較正確的。

懷疑是學習的鑰匙,它可以打開知識的大門,因此發問可以使人進步。

每個孩子天生都是一個發問家。對兒童而言,整個世界就是由一個個問號構成的。為人父母者要做的就是啟發孩子敢於懷疑,敢於發問。人沒有理由對什麼事情都確信無疑。懷疑一旦開始,疑點便會愈來愈多,循著懷疑的線索去追尋答案,答案通常是比較正確的。

《塔木德》中有一句話:“好的問題常會引出好的答案。”

好的問題和好的答案同樣重要。問題提得出人意料,通常答案也是深刻的。思考就是由懷疑和答案共同組成的,沒有好奇心的人,不會發生懷疑。所以有智慧的人其實就是知道如何懷疑和發問的人。

猶太人重視知識,更重視才能。他們教育孩子說,一般的學習隻是一種模仿,沒有任何的創新。學習應該以思考為基礎,而思考恰恰就是由懷疑和問題所組成的。學習便是經常懷疑,隨時發問。懷疑是智慧的大門,知道得越多,就越會發生懷疑,而問題也就隨之增加。

所有的懷疑和迷惑,都可通過行動予以終止。所以,無論多大的懷疑和迷惑,最後都要尋求答案予以解答。每一個天才,都是真正的“問題獵手”,所以一定要養成凡事多問“為什麼”的習慣。即使是一個貌似平常的小事,如果不斷將“為什麼”問下去,說不定就能夠找到一座“金礦”。

牛頓在學校成績不太好,隻喜歡動腦筋做各種模型。有一天,他模仿水車輾粉機做了一個小模型,拿到學校去炫耀,做實驗給班上的同學看。實驗很成功,可是,當班上的一個高材生讓他說明,他所做的水車為什麼能夠這樣把麥輾成粉時,他卻無言以對。

那個高材生諷刺說:“如果你不能說明的話,你不就是一個手指靈活的呆子嗎?”周圍的同學也開始嘲笑他,受了羞辱的牛頓撲了過去,雙方大打出手,牛頓被打得喘不過氣來。但從此以後,不論麵對任何事他都會想“為什麼”,因此成為一位偉大的科學家。

孩子愛提問題是求知欲的一種表現,但很多時候,孩子的問題在大人看來根本不是什麼問題,因此他們會說:“傻孩子,這算是什麼問題?”但為人父母者要認識到這一點:孩子的“問”表明了他在思考,如果能給予他巧妙的“答”,就會進一步激發他的求知欲望,點燃他智慧的火花。任何一項創新活動都是伴隨著積極的思維活動,而思維總是從問題開始的。因此,父母不僅要鼓勵孩子提問題,而且對孩子所提出的問題,要熱情地、耐心地傾聽。同時,對孩子提出的問題,不要急著給出答案,而要給雙方留出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孩子自己也認真地想一想。不到最後,不給出簡明、易於理解的答案。如果家長能在回答孩子問題後順著孩子的問題再提出一些新的有關的問題,就會更有利於孩子思維能力的發展。

孩子積極思考,主動提出問題,這對孩子思維的發展極其重要。或許有些父母會問,怎樣才能讓孩子想問、會問?要讓孩子想問題並提出問題,我們可以仿效猶太人的做法——

安排一個情境,以激發孩子想問的興趣。

首先,讓孩子感到好奇。如玩猜謎遊戲,給一些暗示;故事說一半,讓孩子好奇地想問結果等等,然後引導孩子問得清楚,而且有禮貌地問。

其次,鼓勵孩子積極思考,主動提出問題。在孩子的天性中,有一種求知的欲望,他們心中原本裝著無數個“為什麼”,想了解這個奇妙世界的本來麵目。是成人不以為然的態度和習以為常的姿態,逐漸扼殺了孩子的這種求知衝動。因此,父母如果能夠有意識地引導、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鼓勵孩子積極思考,對孩子的提問表現出自己的興趣,與孩子一起思考,去尋找未知的答案,孩子提出問題的欲望就會不斷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