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父母都要牢記:發問才能使人進步,鼓勵孩子多問問題,開發他們的思維能力。
窮人和富人都要接受教育
在教育的園圃裏,有早結果實的樹,也有晚結果實的樹。學習的目的,就是開啟智慧和思想。
猶太人認為,智慧和知識是最甜蜜的。
在猶太教中,勤奮好學是敬神的一個組成部分。沒有其他任何一種宗教能對學習如此重視。《塔木德》寫道:“無論誰為鑽研《托拉》而刻苦,均會受到種種褒獎。不僅如此,整個世界都受惠於他,他被稱為一個朋友、一個可愛的人、一個愛神的人;他將變得公正、虔誠、正直,富有信仰;他將會遠離罪惡,接近美德;通過學習,他會享有全麵認識世界的聰慧和智性的力量。”
12世紀時,猶太大哲學家邁蒙尼德還宣布:
“每個猶太人,不管年輕還是年老,強健還是羸弱,都必須鑽研《托拉》。甚至一個乞丐也必須日夜鑽研。”
猶太人認為,沒有人是貧窮的,除非他沒有知識。擁有知識的人擁有一切。
《塔木德》裏有這樣一句格言:“一個人要是沒有知識,那他還能有什麼呢?一個人一旦擁有知識,那他還能缺什麼呢?”正因如此,猶太人養成了全民好學、全民信仰知識的悠久文化曆史傳統,這自然是猶太人成功的第一黃金律。當然,從遺傳學的角度來說,猶太人天生頭腦聰慧,天才層出不窮。
典型的猶太人家庭有個風俗就是,在孩子識字時,把蜂蜜滴在《聖經》上,讓他們嚐到知識的“甜蜜”。後來,這成為猶太小學生的入學第一課。孩子上學的第一天,穿戴整齊,被父母或有學問的人領到教室。在那裏,每位孩子都可以得到一塊幹淨的石板,石板上有用蜂蜜寫成的希伯來字母和簡單的《聖經》文句,孩子們一邊朗讀,一邊舔掉石板上的蜂蜜。隨後,拉比們會分給孩子們蜜糕、蘋果和核桃——讓孩子們一開始就感受到學習的神聖和知識的“甜蜜”。
每一個人學完一卷《塔木德》,便被認為是生命中的一件大事,往往要請親朋好友前來慶賀一番。《塔木德》中的許多格言,常常讓人一生都記憶猶新:
教育是人人都必須接受的,愚蠢的人受教育,可以去掉他們本性中的愚蠢。
聰明的人更需要接受教育,因為聰明人如鋒利的刀,不接受教育,砍到不該砍的地方,其破壞力更大。其活潑的心性,不去忙碌有益的事情,就會幹出有害的事情。正如肥沃的田地,不種上莊稼,就會長出茂密的野草一樣。
富人和窮人都要接受教育。
富有的人沒有智慧,豈不像吃飽了糠麩的豬或者驢子一樣無知之極。
貧窮的人不懂得學習,宛如一頭負重的驢,隻知道用自己愚昧淺薄的觀點來挑戰世界,結果隻能是頭破血流或弄出許多笑話。
美貌的人沒有智慧,就仿佛開屏的孔雀或一把藏著鈍刀的金鞘,中看不中用。
有權力的人更要學習,正如向導必須有眼睛,喇叭一定要出聲,寶劍有鋒刃一樣。
地位低的人更要努力學習,隻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
智力低能到無法教化的人,世上絕無僅有,仿佛一把篩子,如果你連續不斷向它潑水,雖然留不住一滴水,然而它會愈來愈幹淨。笨拙和思考力貧乏的人,雖然不可能有獨創,但在某種程度上會改變氣質,脫離愚昧和庸俗。
人的智力如同身體,有的人從小身強力壯,長大後反而體弱多病。總之,多鍛煉一定有益健康。在教育的園圃裏,有早結果實的樹,也有晚結果實的樹。學習的目的,就是開啟智慧和思想。
學者的地位高於國王
學者的地位要高於國王。如果一個學者死了,沒有人能替代他,而如果一個國王死了,所有傑出的猶太人都有能力競選國王。
猶太人愛讀書,愛買書,愛寫書。
在猶太人的國度,無論是在街頭巷尾,無論是在車站還是廣場,專心致誌讀書的人隨處可見。在每個家庭裏,書房是必不可少的。
猶太人在休息日,所有的商店、飯店、娛樂場所都停業,交通全部中斷,每個人都必須在家中“安息”和祈禱,嚴禁走親訪友,但有一點是允許的,那就是讀書和買書。倘若你從陽台上向下看,你會發現海灘上空空蕩蕩,大街上寥無人跡,隻有書店開業,每個書店中都擠滿了人,沒有大聲喧嘩,人們都在靜悄悄地看書或購書。
每個書店都生意興隆,人們對書的酷愛似乎勝於財富,書店中各種觀點的書一應俱全,從最為深奧的哲學著作到最通俗的大眾讀物,都有著各自的讀者群體。
在街頭的報亭裏,可以買到頭天出版的西方各種大報,如《世界報》、《紐約時報》等。
猶太人除了希伯來母語之外,大多數人都能講流利的英語,全國有近30家報刊分別用15種文字出版,出版社與圖書館的數量居全球之首,僅有500萬人口的國家竟有近900種刊物。每種刊物的定價都很昂貴,即使最節儉的猶太人家庭也總是要訂閱好幾種期刊或者報紙。購買書報是每個猶太家庭中的重要支出部分。
在猶太民族中,一個14歲左右的孩子每個月都要閱讀一本書,全國平均4000人就有一家公共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