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耶路撒冷一所大學的家庭教育會上,一位叫彼拉大克的父親說:“我每天都要花一個小時的時間陪孩子做功課,這不僅讓孩子很快做完功課,還能培養孩子專注的能力。”
許多父母總是認為孩子最喜歡的是玩具,其實,孩子真正喜歡的是父母每天能和他交流、溝通。
許多猶太教育學家們認為,孩子需要父母的關心、接納和傾聽,最為重要的是希望與父母進行感情上的交流。因此,父母應找出一些時間與孩子呆在一起。這是交流的最好方式。
利用飯後散步的這段時間,與孩子進行溝通或回答孩子的一些問題,是再好不過的,這個時候,孩子的接受能力特別強,因此這段時間可以說是教育孩子的黃金時間。
與孩子在一起時,作為父母你可能不知道與孩子進行怎樣的交流,也不知道與孩子進行怎樣的對話,下麵讓我們看看猶太父母是怎樣做的:
傾聽很重要。父母都可能有工作,而且還很忙碌,為了生存這是不可避免的。孩子上托兒所或是由他人看管,分開一天,孩子也一定有許多的新鮮事想告訴爸爸、媽媽。父母應抽時間,聽聽孩子一天的經曆。即使孩子不主動和父母談,父母也應該主動找孩子談,這也是培養孩子語言交往能力的好機會。
善於鼓勵孩子。孩子渴望聽到表揚或鼓勵的話,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要求,作為父母不要吝嗇你的讚美之辭,縱然孩子隻做了一件小事,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事,隻要是孩子做的,都應該給予鼓勵。這樣還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得到力量。
態度要冷靜。許多父母工作一天後,勞累與煩躁使得心情很不好,這種情緒波動發泄給孩子。當看到孩子做了一些讓自己惱火的事,就對孩子大動肝火,這是不對的,也是不科學的,這樣對孩子是一個打擊。不要因一些小事就責備孩子,否則,孩子可能從此不再和父母交流。
表露你的懷疑。孩子如果傾訴了一些挫折、失意的事,在父母看來可能是不起眼的小事,如別人搶了他的東西;在托兒所吃飯時,教師把他喜歡的碗分發給了別人等等,父母都應表示出相應的理解、同情。這樣就會使孩子不愉快的心情得到宣泄和撫慰,以後孩子就更願意和父母交流了,心中有什麼事都願意和父母探討。
父愛比母愛更重要
父親是力量的象征,他們勇敢、果斷、眼界開闊、事業心強。女孩子受了父親的良好的影響,成人後會更嚴肅認真地對待生活與事業。
一個猶太教育學家在耶路撒冷大學談到教育時說:
“小時候,我常挨父親打,原因是我淘氣不聽父親的話,而父親的脾氣又很不好,但說實話,我今天所得到的一切真不是爸爸“打”出來的,而是我明白事理之後努力得來的。”
能獲得父愛,並得到父親經常陪伴的孩子,通常在智能上發育較好。那些長期生活在女性群中的孩子,其性格特點和心理狀態較容易出現偏差,例如易擔驚受怕、煩躁不安、精神抑鬱或多愁善感。專家們稱這種症狀為“缺乏父愛綜合症”。
獲得父愛,可以使男孩子較好地肯定自己的性別並進行“角色認同”。這種認同的結果使男孩子更樂意模仿同性別的父親,對其將來的性別心理和個性的健康發育有著巨大的影響。如果缺乏父愛,男孩子的性格易變得女性化,缺乏應有的男子漢氣,甚至於會造成心理異常。
獲得父愛的女孩子會有什麼影響呢?教育心理學家們證實,父親是力量的象征,他們勇敢、果斷、眼界開闊、事業心強。女孩子受了父親的良好的影響,成人後會更嚴肅認真地對待生活與事業。
猶太兒童教育家拉什認為,不僅要重視兒童智能因素的開發,還要重視其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如自信心、進取心、不自卑等。事實證明,對這些品德的培養,父親所起的作用比母親更為重要。因此父親要以自己的健康行為和良好的個性去影響孩子。
培養孩子扮演教師的角色
讓孩子在家庭中“扮演教師”這一角色,孩子就可以非常快速地吸收所學的知識。找到自信的方法,並發現自己的價值。
貝恩亞尼是一個不愛學習的孩子。為了把他引上學習之路,不識字的母親也拿起了筆,並讓兒子貝恩亞尼當她的教師。小貝恩亞尼很驚訝母親這麼大年齡還請他當教師,他很興奮。為了當好母親的教師,他不得不自己好好學習。每天傍晚,鄰居總看到一個孩子在向一個中年婦女講授功課。
在不知不覺中,貝恩亞尼的功課進步很大。後來他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以色列最好的中學。
智慧在哪裏呢?一項腦力測驗表明:
學生隻能吸收教師在課堂上所講內容的百分之十左右。如果一個學生自己閱讀材料,那麼其吸收率將急速提高到70%左右。如果學生再將所學的內容教給別人,無論他是扮演一個教師的角色,還是在合作性的學習環境下講授,孩子將掌握有關內容的90%。
因此,這一理念就非常明顯。如果在家庭中父母把孩子放在教師的位置上,他們所學會的東西就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