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從教多年的猶太教師比爾拉茲說:
“有人問我是如何將那些糟糕透頂的小語法規則記住的?我回答說,那是我在教別人的過程中,更多更詳細、更為深入地學會了這些東西。”
這位教師說,如果你剛剛從大學的哲學係畢業,你是不能把那麼一大堆比如亞裏士多德、康德、黑格爾等這些人的理論熟記於胸的。在你教學的過程中,你就不知不覺掌握了這些知識,並且了如指掌。
通過以上的事實說明,如果你注意培養孩子在家庭中“扮演教師”的角色,孩子就可能主動開發相關技能。這些技能以後將使他躍升為班裏領袖人物的位置上,從而使他承擔起指導性、領導性的責任。
很多教育家認為,讓孩子在家庭中“扮演教師”這一角色,孩子就可以非常快速地吸收所學的知識。
在家庭中,父母可以這樣讓孩子來扮演教師:
讓孩子把一些問題講給父母,父母可以扮作學生,虛心向孩子請教各種有著孩子所要掌握的問題與知識。很多教育家認為,父母應該積極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去。因為這種參與有著很大的價值,它要求父母與孩子一同度過一段高質量的時光。
這種活動很簡單,其價值卻是不可低估。這個活動要求孩子把家庭作業中不易理解的概念解釋給父母聽。或者學校當前正在發生的一件事也可以。
在孩子講課時,父母要盡量裝得“無知”一點,這樣可能會讓孩子講得更為詳細,又能把孩子放在講述某一問題的幸運位置上,就像是教師在課堂提問學生一樣。
當然,這種家庭遊戲最初可能讓父母與孩子都覺得無聊,隻要堅持下來,很快就能發展成為一個良好的習慣。這種習慣一旦養成,晚餐時的談話就會出現很多有價值的內容。這些談話也就變得越來越成熟,直到有一天你會發現你的孩子所掌握的東西比你所掌握的東西還要多。
另一種情況是,孩子對以前所不能解決的問題,突然之間會找到答案,找到了解決的思路。
給孩子購買數個小娃娃,讓孩子給這些小娃娃講課。這在家庭中是最為有趣的一件事。
綜上所述,多鼓勵孩子“扮演教師”是非常有效果的。在這樣的遊戲當中,孩子會找到自信的方法,並發現自己的價值。
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
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沒有想象,就沒有新的發明與創造,就無法解決生產和生活中的新的問題,人類社會就無法前進。
這是猶太家庭教育中一則很有代表性的故事:
一個孩子的父親是一個極為刻板與嚴謹的人,每天的生活極有規律。兒子卻是一個調皮的家夥,精力充沛,整天在不停地動,總是弄壞東西,總是在為不當的行為挨揍。
有一次,這個孩子把他父母的表拆開了,他隻不過是想看看裏麵是什麼東西,並試圖把這表修好,結果失敗了。孩子的父親發現這個情況之後,氣得暴跳如雷,拿起木棒就打這個孩子,打得這個孩子皮開肉綻。這位粗暴的父親在弄明白事情的真相之後,又礙於麵子不願意向孩子認錯。
這個可憐的孩子才八九歲,每天卻都生活在憂鬱之中,他對自己的父親充滿了恨意。終於有一天,他跟著一個馬戲團出走了。
自由固然不能脫離紀律的約束,但是紀律和製度也不能固定和過分限製孩子的行為。
猶太教育家塞賓尼思認為,紀律遠遠比不上孩子自由的天性、活潑的心靈。教育者不但不應該壓製,相反還應當培育孩子的這些素質。紀律應當為孩子的自由發展、滿足孩子的好奇心而服務,而不能讓一些陳規壓製了孩子的美好天性。
教育家認為,上麵那個父親對離家出走的孩子如果引導得法,那麼孩子足可以在機械方麵得到發展,完全可以成為一位發明家或者是科學家。然而,在不合理的家庭教育中,他隻能選擇去當流浪漢過自由的生活。
這位父親,如果他把這樣充滿好奇心的孩子領到鍾表店讓孩子看個夠,或者說是把鍾表的原理講給孩子,那麼什麼事都解決了。
這個不稱職的父親的錯誤就在於,他缺乏對孩子好奇心的重視,他不知道如何洞察孩子自由的天性。
好奇心是每個孩子探究世界上未知因素的心理動因,好奇心有助於孩子想象力的培養。好奇心是創造精神的源泉,是孩子想象的動力。正因為孩子有了無數的好奇心,他才不停地提問、思考、想象。父母有責任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的思維永遠處於活躍的狀態。每一個孩子都應該享受探究世界的權利。如果不是這樣,孩子隻能成為一個唯唯諾諾、機械模仿、缺乏創造性、沒有主見、隻在一定的框架中思考的人。
在不少的家庭中,孩子所得到的隻是呆板的、墨守成規的教育。在這樣的教育中成長起來的孩子,雖然說能按父母的意願取得一定的成就,可多少也會受其家庭與父母的影響,也隻是一個板著臉,隻會啃書本,毫無樂趣可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