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猶太家庭的習慣養成教育課(3)(1 / 3)

想一想,剛生下來的嬰兒,對於未知世界是多麼好奇,他很想知道這個世界是什麼樣,他會一直接收新的信息進來。如果這時給他聽一些音樂,給他看一些畫,給他一些智力上的訓練,他就像白紙一樣,所有的色彩都會加進來。孩子的可塑性是最高的,及時加以訓練,才可以培養出優秀的人才,等到10歲、20歲再培養,可能會太遲了。

小孩子生來具有好奇心,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對周圍事物和環境的熟悉之後,好奇心就不如以前強烈了,這時候智力的發展就會遲緩。我們知道,智力的發展主要就是有好奇心,哲學家擁有一顆敏銳的心,對於世間的萬物都會去探討。

其實有太多的東西值得我們去探討,不用擔心有一天都被我們探討完,而沒有新的東西可以刺激我們。有刺激才會有反應,有時候越強的刺激會有越強的反應。

軟環境比硬環境有殺傷力

孩子的自我期望開始於家庭。

我們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學習的環境,讓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懂得學習的重要性,不隻是“硬環境”,還要給孩子創造“軟環境”。

據猶太教育專家發現,孩子的自我期望開始於家庭。因此如果我們真的認為學習對孩子非常重要,我們就必須通過父母的言語表現出來,重複地向孩子宣揚智慧帶來成功,長期以往,孩子也會這樣認為。

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孩子主動學習,猶太家長通常這樣做:

養成每天晚上全家一起閱讀的好習慣,全家人靜靜地坐在一起,閱讀自己喜歡的書籍。

幫助孩子訂一份報刊或雜誌,並督促孩子自己閱讀。

每周拿出一天時間來共同閱讀報紙,就關心的話題展開討論。

每周拿出兩天,用1小時的時間同孩子一起玩,或讓孩子參加能促進孩子語言能力發展的棋類運動。

晚上對孩子不懂的東西進行討論並解決。

每周帶孩子去一次博物館、圖書館、曆史遺跡參觀。

帶孩子與大自然親密接觸

大自然是人類的家園,是孩子的最好教師,大自然能教給孩子無窮無盡的知識。

《聖經》中說:上帝在創造了亞當和夏娃後,告訴他們:“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我的作品,它們是多麼美麗,多麼值得讚美啊!我所創造的這一切都是為了你們,牢牢記住這一點:不要讓世界腐爛,也不要破壞它,因為如果你破壞了它,就沒有人能夠修補它了。”

讓孩子認識大自然,才能使孩子熱愛大自然。大自然是人類的家園,是孩子的最好教師,大自然能教給孩子無窮無盡的知識。

猶太父母經常帶孩子去郊外,讓孩子感受大自然之美,父母會向孩子講解大自然中的動物、植物的有趣故事,講解它們的來龍去脈。

對孩子來說,這可是一件其樂無窮的好事。大自然的廣闊和無私奉獻,還能培養孩子的廣闊胸懷和高尚心靈。同時,大自然還會讓孩子得到有關動物、植物、礦物、地質學、天文學等方麵的科學知識。

猶太父親西蒙是這樣教育自己孩子的:

“我認為森林對孩子來說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遊玩場所。在這樣一個廣闊的天地裏,孩子想怎麼樣玩就怎麼樣玩,在草地上,在陽光下,他會感到自在、自由。我經常帶孩子到這樣的地方去,告訴他各式各樣的樹木和鳥類的名稱。我們經常會摘一朵野花,共同研究花朵的構成;我們還會敲下一顆成熟的果子,與孩子一起剖析果子,我們經常砸下一塊岩石進行觀察;我們經常觀察昆蟲的生活習慣,窺視鳥類在樹上做巢等等。這些都啟發了孩子的好奇心,鍛煉了他們的注意力,孩子在遊玩中獲得了很多知識。

“在大自然中,孩子是無拘無束的,我們用相機拍攝我們過去未曾見過的花草和景色,拍攝孩子們喜歡的白雲、藍天與樹木,這些都是孩子們最為熱衷的事情,他們總會驚喜不己。

“有了大自然的種種啟示,孩子們總會特別喜歡某些小動物,對飼養小動物充滿興趣,於是我們就鼓勵他們飼養少量小動物,但要求他們自行喂養。這樣不但可以培養孩子的仁愛之心,還可以培養孩子的高度注意力。

“大自然是廣闊的,有大山,有海洋,有草原,有河流,還有沙漠。因此,我還會帶領孩子遠足旅遊,這樣可以擴展孩子的地理知識,讓他們知道地球的神秘性,激發他們求知的欲望。”

《聖經》中說:“這個世界是上帝為被選中的人創造的。”所以,人要充分“享受”它的恩賜。

讀101遍就比讀100遍好

記憶對一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沒有記憶,人們的思考就失去了前提。記憶是人智力活動的倉庫。在智力發展最重要的幼兒時期,記憶則具有更重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