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認為:學前兒童心理活動的各個方麵以記憶占有優勢地位,記憶處於意識的中心。如果沒有記憶能力,那麼幼兒每一次都要去重新認識那些已經見過的事物,那麼他們不可能獲得任何生活知識經驗。有了記憶,先後的經驗才能聯係起來。通過記憶,人們豐富自己的知識,並形成各自的心理特征。所以說,幼兒記憶的發展對學習文化科學知識有直接作用。
因此,背誦和記憶是古希伯來教育最通用的教學方法。在古以色列人中有讀101遍要比讀100遍好的說法。在學者們當中,最值得誇耀的事是能一字不差地背誦完《聖經》。希伯來拉比講過:一個成功的學者要手腦並用,並且通過熟讀和記憶來引發思考。
公元前3世紀在古希伯來剛剛興起的學校裏,年輕人開始從學習古代律法轉向了解民族衰敗和興旺的各種問題,探索人生的真諦,學習有關實際事物的知識。教師們常常要求學生先背熟內容,然後再逐段、逐句地講解,其目的就是要讓學生一點不落地掌握聖典的內容。除此之外,希伯來人在強調機械性記憶的同時,還主張要勤於思考。當猶太學生背下了所學的內容之後,教師常常引導學生提出各種問題,並對這些問題進行討論。而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識又會上升到一定高度。
大多數人躲避思考的理由是“費腦筋”,思考確實是一件苦差事。然而,天才們之所以能夠成為天才,正是由於他們勇於完成這個“轉換”——變逃避用腦為樂於用腦。
猶太人認為,按記憶時的意識狀態來分,記憶可以分為無意記憶和有意記憶。孩子越小,無意記憶就越占優勢。當孩子年齡小的時候,常常忘記父母的吩咐,為人父母者不要輕易地說他“沒記性”,那隻是因為他不太感興趣而已。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有意記憶就逐漸發展起來,占主導地位。比如,6~7歲的孩子常會自言自語地重複家長對自己說的事情,對一些一下子不太懂的事情還會再度“請示”。
有意記憶又分為機械記憶和意義記憶兩種。孩子由於知識經驗少,缺乏對事物內在聯係的認識,年齡越小,就越多地抓住事物的外部聯係去機械記憶,而小學階段的孩子在記憶某篇文章或某些事情時,就不再逐字逐句地原文照背,已經能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對於孩子的學習而言,意義記憶的效果會更好。不過,機械記憶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為有一些知識內容,如字母的記憶等必須機械記憶。
講到記憶就會講到它的“孿生姐妹”——遺忘。人們記憶、背誦,總是希望永遠不忘。可是,現實生活中偏偏會出現遺忘。有人做過實驗,測試人在學習半個月以後的遺忘情況,結果令人大吃一驚。大學生對物理知識忘了85%,中學生對生物知識忘了60%,小學生對地理知識忘了55%。
猶太人教育孩子說,遺忘並不可怕,關鍵在於你怎麼去認識遺忘。
首先,遺忘是生活的常規,隻要不超過一定的範圍,是很正常的。遺忘對一個人的認識起著過濾的作用,濾去那些不重要,不符合社會和個人需要的東西,保存下來的就是對個人很重要的東西。不要認為隻要能記住就是好事,有時記憶中有大量我們完全不需要的瑣事,如果我們不把它們趕快遺忘的話,勢必會拖累記憶,影響記憶的效果。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同學在聽教師上課或聽演講的時候,把教師或演講者的口頭禪記住了,而忘記了主要內容,這對他的生活和學習都是不利的。
其次,要與遺忘做鬥爭。也就是讓那些我們不希望遺忘的東西少遺忘或不遺忘,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複習。通過複習,就能減少遺忘。
猶太父母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在教育孩子掌握知識時,必須將記憶與思考結合起來,提高學習效率,取得學習的最佳效果。
天才始於注意力
注意力是通向知識世界的窗戶,沒有它,再多的知識也無法進入孩子的心靈。天才始於注意力。
猶太拉比說:天才始於注意力。注意力不集中,易分心,是所有孩子的共性。年齡越小,控製注意力的時間越短,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一次集中注意力時間至多也隻有15分鍾,1~2歲的孩子自然更短,最多不會超過3分鍾。
曆史上凡是事業真正有所成的人,在工作和學習時總是注意力高度集中,達到如癡如迷的程度。著名的化學家和物理學家居裏夫人就有著非凡的注意力。她小時候讀書很專心,完全不知道周圍發生的一切,即使別的孩子跟她開玩笑,故意發出各種使人不堪忍受的喧嘩之聲,都不能把她的注意力從書本上轉移走。有一次,她的幾個姊妹搞惡作劇,用六把椅子在她身後搭了一座不穩定的三角架。她由於在認真看書,一點也沒有注意到頭頂上的危險。“木塔”突然轟然倒塌,引起周圍孩子們的轟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