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猶太家庭的幼兒教育課(1)(1 / 3)

每天讀書給孩子聽

即使孩子已經能夠自己閱讀,也還要讀書給他聽。有家長與他一起度過這段親密時光,他們仍然會從中得到很多快樂。

猶太人重視學問、重視智慧、重視教育,在這些文化傳統的影響下,以“書的民族”著稱的猶太人對讀書有一種特殊的愛好。

古時候猶太人的墓園常常放有書本,他們認為在夜深人靜時死者會出來看書。生命有結束的時候,求知卻無止境。猶太人家庭有一個世代相傳的習俗,那就是書要放在床頭。誰要是把書放在床尾,就會被人們認為是對書不敬。猶太人教導孩子讀書的同時,還經常把世界上成功人物的愛書故事講給孩子們聽。

流散各地的猶太人,不僅因為對宗教的狂熱而研讀聖書經文,還把掌握知識視作謀生的手段與資本。即使是一本攻擊猶太人的書,猶太人也不禁讀。猶太人愛書的傳統由來已久,深入人心。在現在的以色列,處處都體現了猶太人嗜書如命的特點。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數字表明,以色列每年出版的圖書達2000種以上,其中不包括教科書和再版書。14歲以上的公民平均每月讀一本以上的書。全國的大學圖書館和公共圖書館共1000多所,平均每不到4000人就有一所公共圖書館。在全國450萬居民中,辦借書證的就有100多萬。此外,以色列出版的各種刊物達890多種之多,報紙有29種。在街頭的報刊亭裏,每天都可以買到當天出版的《泰晤士報》、《紐約時報》、《世界報》等西方各大報紙。總之,猶太民族是名副其實的“知識的民族”、“書的民族”。正是在這種愛書如命、刻苦求知的優良風尚的滋養下,猶太人形成了獨特的教育觀。

在猶太人看來,如果孩子發現讀書是一種有趣而且順利的體驗,那家長就更應當在他心中植入讀書的欲望。家長應該每天讀書給孩子聽,並形成定時讀書的習慣。家長應選擇有趣味性的書給孩子看,比如那些惹人喜愛的有漂亮插圖的圖書。孩子們喜歡有人物、場景以及他們熟悉的事物的圖畫和照片。同樣,他們也喜歡動物圖片。童話故事對孩子們來說是很有魅力的。它能促進孩子們的抽象思維和創造性思維能力。這些書一定要多讀給孩子。

在給孩子挑選圖書時,猶太人通常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給孩子們看的書篇幅必須簡短,幾頁而已。因為孩子的注意力隻能集中一小段時間。另外,這些書應有較多的插圖,文字部分較少。孩子們大多喜歡那些有插圖但是沒有文字的圖書。

要確保書中的文字部分容易理解。一本字號印得很大的書看起來簡單,但卻有可能包含難字、僻字,所以做父母的事先要把它瀏覽一遍,看看你的孩子能否理解接受裏麵的文字。

在讀書給孩子聽時,盡量把氣氛搞得很輕鬆愉快,這樣他們會從中體會到更多樂趣。朗讀時,讓手指在你讀過的字下移動,但不要強迫孩子跟隨你的手指讀字或者看這些字。

讓他們猜測下一步將要發生什麼,鼓勵孩子注意圖畫中的事物。並且當他們這樣做時,給予表揚。如果孩子要求的話,重複閱讀某些書,一本他特別喜愛的書可以反複讀給他聽。

即使孩子已經能夠自己閱讀,也還要讀書給他聽。有家長與他一起度過這段親密時光,他們仍然會從中得到很多快樂。此外,父母還要教導孩子愛惜書籍,保持書的整潔、美觀,把書放在孩子房間裏低矮的書架上以便於他們翻閱。

發現比天賦更重要

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賦。孩子的天賦是有差異的,然而這差異是有限的。即便是那些隻有一般稟賦的孩子,隻要教育得法,也都能成為非凡的人。

威特是德國近百年來少有的奇才。他八歲時能夠自由運用德語、意大利語、拉丁語、法語、英語和希臘語等七國語言,並且通曉動物學、植物學、化學、物理學,尤其擅長數學。九歲考上萊比錫大學,十四歲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十六歲又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並被任命為柏林大學法學教授。

可是,這樣聰明絕頂的一個奇才,嬰幼兒時期卻是極傻的,連母親和鄰居都認為他是一個白癡。他媽媽當時還曾說:“這樣的孩子,教育他也不會有什麼出息,隻是白費力氣。”然而威特的爸爸老威特卻不這樣看,他認為:今天的孩子大都受的是非常不完全的教育,他們的稟賦連一半也沒有發揮出來。如果實施能發揮稟賦八到九成的有效教育,那麼,即使生下來稟賦隻有五十的普通孩子,也會優於稟賦為八十的孩子。他堅持用自己的方法教育兒子,沒有多久,這個“傻孩子”就轟動了整個街區乃至後來整個德國。

正是老威特的教育方法,才使少年威特從一個別人眼中的“傻瓜”成為德國乃至世界少有的奇才。他的理論及成功的實踐,給千萬望子成才的父母增添了希望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