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拉比認為,家長應按孩子思維長項來尋找孩子學習和研究的領域。愛迪生偏向觀察,於是選擇發明;愛因斯坦的思考方式偏向直覺,於是選擇理論物理。唯有用好自己的長處,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學習與探究的領域。
愛因斯坦在《自述》中說:“我看到數學分成許多專門領域,每一個領域都能費去我們的短暫一生。因此,我覺得自己的處境就像布裏丹的驢子一樣,它不能決定究竟該吃哪一捆幹草。”
意大利著名的天文學家、物理學家伽利略是中世紀的一顆明星。他在物理學方麵的發現,打破了一千七百多年以來人們對亞裏士多德的迷信。牛頓說過:“如果我能看得比別人遠一點,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他所說的巨人,就是指的伽利略。
可是,有誰會想到伽利略年輕的時候曾一度想當修道士。這位科學界的天才差一點被埋沒在修道院裏。及時改變伽利略這個主意的,不是別人,正是他的父親凡山佐。
那時候歐洲的教育和科學都是神學的奴仆,許多學校都是附設在修道院下的。為了讓伽利略做好進大學的準備,凡山佐把孩子送到修道院的學校去學習。伽利略在學校裏受到宗教感情的激勵,決心要當一個修道士,把一生都貢獻給宗教。
凡山佐自己擅長數學。但是,那時人們並不了解數學的用處,連大學裏都沒有專職的數學教授。凡山佐又是一個作曲家和琵琶演奏員。但是,他也不能靠音樂來謀生,他隻能開一個他不願意開的小鋪子養家糊口。在這種情況下,凡山佐當然不願意兒子學音樂,也不願意兒子學數學。他希望兒子成為一名醫生。伽利略的名字“伽利裏奧”,就是為了紀念他們的祖先——一位著名的醫生而起的。
凡山佐當然不同意伽利略的這個錯誤決定。他知道這個孩子從小對任何事情都喜歡問一個“為什麼”,這樣的人是不會甘願長期受宗教教條束縛的。而且,修道院中令人窒息的枯燥生活,也不是伽利略這樣的人能夠忍受得了的。他找了一個借口,說伽利略一隻眼睛有問題,不能看書,把伽利略從修道院帶回家中。
後來,經過凡山佐的耐心勸說,伽利略接受了父親的勸告,改變了想當修道士的念頭,進比薩大學當了學生。雖然他始終沒有成為一名好醫生,可是,他畢竟擺脫了做一個枯燥的修道士的命運。而且,他在比薩大學讀書期間結識了一些數學家,開始觀察和研究一些物理學的現象,從此走上了科學研究的道路。
“知子莫若父”,如果沒有凡山佐果斷、及時而正確的引導,伽利略這顆科學巨星很可能埋沒在修道院裏。
同老威特、凡山佐一樣,猶太人認為,孩子的不同愛好,或有益於身心健康,或有益於智力開發,或有益於個性形成,或有益於情操的陶冶。隻有尊重和發展孩子的正當愛好,方有遂願的可能。
每個孩子都有音樂才能
每個家長都應有意識地為孩子提供學習和欣賞音樂的機會,讓孩子多多接觸音樂。讓孩子融入藝術世界,在藝術殿堂中發展個性、培養美感、完善自我。
相傳摩西曾經寫過歌,並吩咐猶太人世代相傳:“現在你要寫一首歌,教導以色列人,並傳給他們,使這歌見證他們的不是……那時,有許多禍患災難臨到他們,這歌必在他們麵前作見證,他們後裔的口中必念誦不忘。”
據說,大衛王本人就有很高的音樂天賦,他不僅寫出了許多氣勢磅礴的優美詩句,而且還能譜寫出悅耳動聽的樂曲。除此之外,他還是一位優秀的歌手和豎琴師。他為掃羅王及其三個兒子的壯烈犧牲所譜寫的哀歌,長期流傳在民眾中間,感人至深。在大衛王執政時期,雇傭了大批音樂教師,開展音樂活動,普及音樂教育,從小培養兒童的音樂天賦,以便使他們或者能獨立接待朋友,或者能參與集體活動,或者通過讚美上帝的恩典感化人們的心靈,或者通過自我娛樂領悟美妙音樂的高雅情操。
自古以來,猶太人就以酷愛音樂而著稱。音樂在猶太教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猶太人除了普通的讀書之外,如果有條件,音樂學習是最基本的。猶太人特別喜歡學習小提琴,所以著名的小提琴家也非常多。世界一流的小提琴家有帕爾曼、祖克曼、明茨等。除了小提琴之外,猶太民族還向世界貢獻了眾多優秀的音樂家,如波蘭作家兼音樂家瓦迪斯瓦夫·希皮曼,奧地利音樂家、西方現代主義音樂代表人物安諾德·動伯格等等都是猶太人。
每個家長都應有意識地為孩子提供學習和欣賞音樂的機會,為孩子創造家庭和社會等不同的環境,如聽各種音樂會,利用電視、音像設備,購置各種音樂音像帶,讓孩子多多接觸音樂。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可學學唱歌、跳舞、演奏各種樂器,更直接地接觸音樂。讓孩子融入藝術世界,在藝術殿堂中發展個性、培養美感、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