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猶太家庭的幼兒教育課(1)(3 / 3)

小孩一生下來就有不同程度的音樂才能——感知節奏、旋律或完美音調,而音樂在很大程度上是後天獲得的技能。在音樂之家長大的小孩顯然比那些沒有同樣環境的小孩更容易培養音樂上的技能。為了讓你的小孩喜歡音樂,並不要求你必須是一位訓練有素的音樂家。比較不同技能的學音樂的學生表明:父母越喜歡音樂,或者父母隻是常聽音樂,小孩在音樂方麵的成績就越好。在家中放一些樂器也同樣會有助於培養小孩的音樂才能。

聽音樂、談音樂,隨音樂做一些充滿樂趣的遊戲,甚至哪怕僅僅讓小孩觸摸一些樂器,都是激發小孩形成長時間對音樂感興趣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能播放貝多芬的奏鳴曲,對小孩更是極好的激發與鼓勵,但這並不是讓小孩熱愛音樂的必要條件。有時,正當你和孩子一起分享音樂並告訴他音樂是多麼有趣時,他要求你停止唱歌,你千萬不要驚訝或失望,有時小孩隻希望你成為聽眾而不是參與者。他希望自己表演。

兒歌與歌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好的兒童歌曲常常是在好的兒歌基礎上譜曲而成的,可以歌唱的兒歌也就成了兒童歌曲。具有教育意義和充滿兒童情趣的兒歌伴隨幼兒的成長,是幼兒喜愛的精神食糧。兒歌對於培養兒童的基本音樂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兒童音樂能力的培養可以從兒歌開始。

一位猶太教育家告誡家長對孩子的音樂學習不要有什麼顧慮,不要怕影響學習。在孩子年級較低時,作業負擔不重的情況下,讓孩子們廣泛接觸音樂不但不會影響學習,反而有助於發展孩子的想象力和理解力。

早期教育不容忽視

品德培養勝於傳授知識,尤為注意兒童敬畏上帝,養成謙遜、節製、仁慈、誠實等品質。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培養孩子對上帝的敬畏心理以及身為猶太人的使命感與優越感,啟發他們對正義與信念的獻身精神。

古代猶太人極度重視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當然,那時的早期教育實際上是宗教教育。

古代猶太人的“先知”以賽亞主張嬰兒斷奶時就應開始受教育。另一位偉大先知斐諾也主張孩子在繈褓中就應該知道上帝是宇宙的惟一神和創造者,讓他從小“感受上帝的靈氣”。

猶太人一般認為,兒童剛學會說話,就應該教他說“西瑪”,並開始教孩子說:“聽著,以色列人啊,耶和華是我們的牧者,是惟一的神。”然後逐漸教孩子背誦祈禱文、箴言,學唱讚美詩。

早期希伯來教育和其他原始民族的教育一樣,尚處在萌芽階段,當時沒有正規的學校和教師,家庭便成為孩子們接受教育的場所。

早期希伯來人家庭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宗教神學,注重品德培養勝於傳授知識,尤為注意兒童敬畏上帝,養成謙遜、節製、仁慈、誠實等品質。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培養孩子對上帝的敬畏心理以及身為猶太人的使命感與優越感,啟發他們對正義與信念的獻身精神。

盡管當時的家庭教育還比較原始,比較狹隘,遠未形成完備的教育體係,但它卻在猶太民族的發展史和世界教育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正是這種浸沉著濃厚宗教氣氛的家庭教育,使得每個猶太人家庭都是一個牢不可破的堡壘。正是這種把一切統攝在篤信上帝、充當上帝的子女的教育之下,使得猶太人盡管此後散居各地、被擄往異鄉,仍能繼續生存、發展,保持其傳統習慣、宗教信仰。”一名著名學者這樣說。

在“巴比倫之囚”時期,猶太人接觸先進的異族文化,在國破家亡的慘痛中追憶和反省曆史,同時整理和修訂上帝的律法誡命。與此相應,在祭司之外,一個文士階層開始形成。文士是經典的抄寫員、律法的解釋者和傳統的捍衛者。至波斯統治時期,他們與祭司共同領導重建聖殿和複興猶太教的工作。以斯拉規定每周一和周四公共誦讀經典的製度,使文士的地位有所提高,誦讀必然伴隨著講解和傳授。至公元前4世紀,猶太人放棄希伯來語改說阿拉米語,學習語言和翻譯經文成為教育的重要內容。聖殿被毀後,各地出現的會堂逐漸成為人們學習和禮拜的中心,精通律法的文士自然取得會堂的領導權,被尊稱為“拉比”(教師)。會堂也成為他們傳授律法的場所。

公元前3世紀,一些會堂開始招收兒童,辦班講學。這時的律法也把青少年教育看成是保持民族傳統的重要環節,要求父母親盡可能早地開始對孩子的宗教教育,甚至要求孩子剛學會說話,就應該學會背誦這樣的詩句:“摩西將律法傳給我們作為雅各會眾產業。”爾後要逐步學習背誦禱詞、聖詩、格言、諺語及聖典上的一些簡單內容。如果父母有能力的話,幼兒時就應該教孩子識字,並學習書寫。

公元前1世紀,在會堂之外出現一些學校,主要向兒童傳授讀書識字的基本技能。大一些的孩子則進專門學校,係統學習猶太教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