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5年,耶路撒冷猶太教公會族長西姆昂一本一舍塔赫頒布法令,規定猶太社區必須資助公共教育,十六七歲的青年都要接受正式教育,教師由耶路撒冷任命。一個世紀後,第二聖殿最後一任大祭司耶霍舒阿一本一加姆拉重申前述法令,規定每一個猶太社團都必須設立學校,6歲至10歲的兒童必須入學,在教師監督下學習,並規定在各地任命教師的製度。這一法令標誌猶太教初級教育體製的建立。在此之前,兒童可在父親的耳提麵命下學習,但是失去父親的兒童卻無人教育。現在律法規定每個社團都必須出資聘請教師,以保障所有的兒童都能受教育。這一傳統以後一直為猶太人所繼承,並逐步為世界其他民族所接受,成為現代義務教育體製的先聲。
《塔木德》說:“願拉比耶霍舒阿一本一加姆拉因此善行而被懷念,如果不是他,《托拉》就會在以色列被遺忘。”
當時教學的目的就是學習律法,教材就是猶太教經典。
在《阿伯特》中,拉比耶胡達一本一提瑪有一段指導意見:5歲開始學習《聖經》,10歲誦讀《密西拿》,13歲接受誡命,15歲研讀《塔木德》。通用的教學方法是背誦,先熟記後理解,有所謂“讀101遍比讀100遍好”的說法。教師在學生熟記後逐段講解,有時也采用討論的方法,鞏固所學的知識。鞭撻和體罰是允許的,認為是獲取知識和增長才智的有效方法。
對兒童早期教育的高度重視,是古希伯來人重視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麵。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發達的學前教育,不僅會使孩子從小就開始接受基本知識教育,而且培養了他們的創造能力、判斷能力、分析能力、學習能力、社交能力及審美能力,使兒童從小養成熱愛知識、熱愛集體、熱愛勞動、遵紀守法、講究公德的良好習慣。
以色列的教育從幼兒開始,目的是別讓本民族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使兒童的教育有“先起步”的優勢,特別是在兒童適應社會生活和語言發展方麵。
一般情況下,幼兒從2歲開始接受教育,主要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身體運動能力及對周圍環境的認知能力。3~4歲的兒童要進行係統的知識訓練。
許多2歲幼兒以及所有三四歲幼兒都參加某種學前班的學習。學前班多數由地方當局主辦,有些學前班在日托中心開設,由婦女組織管理,其餘則是私立的。教育部專門撥款,資助貧困地區的學前教育。
為5歲兒童提供的幼兒園是免費和義務教育性質的。課程目的是教給兒童基本技能,包括語言和計算能力,培養認識和創造能力並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所有學前教育課程均由教育部指導並監督,以保證為未來學習打下堅實而全麵的基礎。一些貧困地區的學前教育要由教育文化部撥專款資助,因為按國家教育法規定,這一年是免費義務教育的開端。
據1986年由英國出版的《中東經濟手冊》統計,以色列6歲兒童中接受學前教育的達97%,這一比例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1993~1994年,在以色列學前教育係統學習的兒童達32萬名,年齡在2~6歲之間,占適齡兒童的90%以上。
以色列的學前教育成就很早就引起了聯合國及一些國際教育機構的關注。國際教育計劃學院在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所作的比較研究中指出,以色列的幼兒教育係統最為完善,其數量與質量均令人滿意。
發達的學前教育,不僅使猶太民族的孩子們從小就開始接受基礎知識教育,而且培養了他們的創造能力、判斷能力、分析能力、學習能力、社交能力及審美能力,使兒童從小養成熱愛知識、熱愛集體、熱愛勞動、遵紀守法、講究公德的良好習慣。
模式學習促成高智商
嬰兒有辨別母親麵孔與聲音的能力,而機器人無論多麼先進也不能達到這一點;機器人會潛水,能下國際象棋,卻無法認識一個人的臉。
猶太“先知”們認為,嬰兒在零歲至三歲之前與他餘下的人生獲取知識的方式不同:前者是一種模式學習,即“無意識學習方式”,後者則被稱之為“主動學習方式”。
猶太人特別重視孩子的“無意識學習方式”,即孩子的無意識模仿學習。重視“模式學習”是猶太人獲得高智商的最重要因素。
一位名叫洛倫斯的猶太生物學家曾做了如下實驗,證明生物也有類似現象:
他將一些剛剛出生不久的小鴨子與它們的母親分開,讓它們分布在他的周圍,他在它們周圍踱步。後來,當他故意走開時,那些小鴨子都會跟著他走,原來這些小鴨子把他當成了它們的“媽媽”。
此後,再把它們的母親放出來,盡管母鴨對小鴨子百般“示愛”,但小鴨子卻“視而不見”,不再理睬它們的媽媽。
原來,小鴨子存在一個認親關鍵期,這個關鍵期是小鴨子出世後的十幾個小時,在這個關鍵期內首先出現的動物會成為它們的“媽媽”。這就是動物的“追隨現象”。
猶太教育專家說,嬰兒有辨別母親麵孔與聲音的能力,而機器人無論多麼先進也不能達到這一點;機器人會潛水,能下國際象棋,卻無法認識一個人的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