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0章 挫折和失敗是孩子成長的階梯(2 / 2)

果然,堆了幾次以後,媽媽發現泉泉的自信心明顯增強了。當泉泉堆到第三層時,媽媽不再推倒積木,而是讓他繼續堆第四層。可惜這一次泉泉還是把積木弄翻了,和第一次一樣,泉泉再次大發脾氣、哭泣,不過這一次發脾氣和哭泣的時間短了很多。哭完之後,他主動要求重新堆。第三次他又失敗了,但是他沒有哭,隻是把積木扔得遠遠的,然後又去撿回來再堆。就這樣,泉泉繼續堆第四次……

第四次,泉泉堆到了第四層,積木沒有倒,這一次,他笑得是那麼燦爛。媽媽激動地抱著他,說:“泉泉,你真的很堅強,失敗打不倒你,最後你成功了,媽媽為你高興。”

泉泉媽媽的做法是值得讚揚的,麵對孩子的屢次失敗,她能冷靜地陪伴孩子不斷嚐試,忍心讓孩子經受一次又一次磨煉和痛苦。她的默默陪伴和鼓勵,給孩子提供了勇氣來麵對挫折,提高了孩子的挫折承受能力。

為了使孩子健康地成長,更堅強地麵對人生道路上的風風雨雨,更好地適應紛繁複雜、競爭激烈的社會,父母有必要從小就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使孩子在挫折的打擊下依然能保持樂觀的精神麵貌,這是家長不能忽視的課題。那麼,到底該怎麼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激發孩子的抗挫本能呢?

有意識地給孩子設置一些困難

在很多獨生子女家庭,孩子的生活環境太過安逸,孩子過慣了順境生活,遇到挫折和逆境就會失去承受力,變得沮喪和消沉。因此,父母有必要給孩子設置一些困難,讓孩子經曆一些磨難,激發和提升孩子的抗挫本能。

在這方麵,日本家長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日本有很多家長,夏天領著孩子去勞動,冬天讓孩子赤足在雪地奔跑、穿短褲上學。當然,或許有人覺得這樣做太殘忍,如果你也這樣認為,可以改變一下,適當讓孩子感受挫折和磨難就行了。比如,適當帶孩子到田間勞作是有必要的,既能培養孩子吃苦耐勞的品質,還能使孩子認識到美好生活是來之不易的。

把失敗的權利還給孩子

不少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太高,經常要求孩子考多少分,進入多少名,經常對孩子說:“這次你一定要考好……如果沒考好……”當孩子考試失敗了,有些父母會斥責孩子,或表現出失望的情緒,使孩子更加沮喪,從而失去了進步的動力。其實,失敗是再正常不過的事,讓孩子承受一些失敗也是很有必要的。父母應該給孩子失敗的權利,寬容孩子的失敗,讓孩子知道失敗沒關係,堅強地麵對失敗才是最重要的。

俗話說:“沒有常勝將軍。”當孩子失敗時,父母應該鼓勵孩子用平常心接受失敗,不要把失敗看得太重,其實這與家長對失敗的態度有很大關係,家長如果不那麼在乎孩子是否失敗,孩子可能也就不那麼看重失敗了。失敗的時候,他就能平靜地接受現實,想辦法改變方法,更加努力地去進取。

失敗了不要緊,鼓勵孩子繼續努力,繼續堅持

在長跑的時候,選手是選擇中途放棄,還是選擇堅持到底,這是一個心態的問題,也是一個堅持力的問題。其實人生就是長跑比賽,終點很遠很遠,隻有堅持不懈的人才能逐步向目標邁進,最終獲得成功。父母應該給孩子上這堂課,告訴孩子:“任何成功都不可能一帆風順,當你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要學會繼續堅持,再堅持一下或許就能柳暗花明。”

當然,鼓勵堅持,並非沒有選擇性地鼓勵,有時候孩子之所以屢屢受挫,是因為方法不對,或是因為他的興趣不在這方麵,如果孩子真的離目標差得太遠,不如改變方法或幹脆放棄。堅持到底的反麵是固執,這可不是好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