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1 / 3)

第三章

年輕的時候,“二”就“二”吧

未來,就是很多個“不得已”的今天在一起

“工作”是能夠養活自己的那條路,而“愛好”是讓你活得更精彩的那條路。生活萬般辛苦,我們要克服的,隻是完成工作後的惰性——或許,八小時以外的時間如何安排,才是積極與消極生活狀態的區分源頭。

葉萱老師:

您好!如果我的這封郵件打擾到了百忙之中的您,我深表歉意。我是一個大三的學生,曾經聽過您的講座。您把您的經曆栩栩如生地講述給我們聽,一一現場解答同學們的問題,當時我就感覺您很平易近人。感謝您為我們開了一扇窗,透過這扇窗,我們能發現更多生活中的美好。

可現在有個問題一直在困擾著我。我現在在工科類學校,專業和計算機相關,每天都要編寫程序,以後的工作也是和電腦打交道,雖然以後工作薪水會很高,但我並不喜歡這類工作。從小到大我都對各種事物十分敏感,大自然中一點點變化都會引起我的無限遐想,中學階段作文經常被老師當作範文,那時我也很愛寫作和讀書。但高考時出於就業考慮,父母為我報了工科專業。我來到這裏,卻發現這裏基本沒有什麼文化類課程。如今三年過去了,本以為會漸漸清晰的路,卻變得越來越迷茫——每天讀課外書的時間很少,反倒是一直沉浸在學科知識中,希望獲得獎學金、在競賽中獲獎,每天都活得很功利、很累,效率也無法提高……整整三年,我幾乎忘記了我的愛好,一直在機械地做那些我並不太喜歡的事情,當然做得也不是很好。現在麵臨考研與就業的選擇,我選了前者,可我知道這無非是想再緩幾年進入社會,再做幾年不喜歡的事。

偶爾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我也會捫心自問:你當年的夢想呢?日記本上已經很久沒有日記,我已經很久沒好好讀過書了……可是問歸問,第二天睡醒,日子又回到原來的軌跡。

我真的很糾結:到底該相信“興趣是可以培養的,開始努力學習本專業課程,努力找一個好工作”還是“堅持自己原本的愛好,即使專業不對口,也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個問題久久困擾著我。人們都說要有夢想,我也有呀,我希望我能從事一些文學作品的創作,寫點劇本或是歌詞,因為我很愛“想象”。可我不得不考慮現實,我沒有一個衣食無憂的家庭,我需要靠自己的雙手奮鬥,努力做好我專業的功課去找好工作賺錢養家。但這樣就意味著放棄我喜歡的事情,這是多麼的殘酷呀!如果選擇做喜歡的事,我似乎還沒到能拿它養活自己的地步。曾經想過找個平衡點,甚至想一邊幹工作,一邊保留我的愛好,但現實是:累了一天了,晚上隻想早些睡覺,或者玩玩手機。我不想再這樣浪費生命了,但我不知該怎麼辦,我似乎染上了“拖延症”,做什麼都磨磨嘰嘰,沒有熱情。再這樣下去,我怕自己變成一堆行屍走肉,連那點羞愧心都沒有了。

葉萱老師,您能幫幫我嗎?謝謝!

此致

敬禮

一個在困惑中的同學

看到這封信的時候,距離郵件發出已經過了近兩周。兩周時間裏,這位同學用(+1)(+2)……的標注方式,一直發到了(+8)。第八封信的主題,她寫的是“您錯過的是一封信,我錯過的卻可能是一生”。

我歎息。

當然,我知道自己並不具備改變別人一生的能力,但這份迷茫與焦灼,我特別能理解——因為我們自己,何嚐不是這樣走過來?

好吧,先從我最了解的我自己說起。

我說過,作為一名現在的高校教師,即便有桃李滿天下的那一天,我最感激、最受用不盡的經曆,卻是我作為一個小公務員,每天在機關大樓裏進進出出的那八年。

八年的最初,我滿懷憧憬穿上警服,以為可以替天行道,卻發現自己端坐在110接警台前,連報警電話裏的方言都聽不懂,何談接警和派警?好不容易進入了工作狀態,卻發現寫了這麼多年小說的自己在公文結構麵前完全就是智障。至於辦案業務,那根本不是一天兩天能積累出來的經驗,直到我考取省直機關離開那裏,前輩大哥們出於對女性同事的保護心態,都始終沒忍心讓我參與苦逼的追逃與連夜的審訊。

那是我這些年來最苦悶的時光——不是因為周圍的人對我不好,而是因為他們越對我好,我越無法容忍自己是個“廢物”。漸漸地,我開始認識到我正在做的事情和我想做的事情、擅長的事情之間基本不兼容,而且我還不知道這樣不兼容的日子會持續多久。

就像我在小說《紅領:玻璃城》裏寫的那樣,每天早晨去後院拎開水的時候,我要反複告誡自己:知足吧,在畢業即失業的年代,你有一份工作,旱澇保收,幹五休二,不用值夜班……你還要怎樣?

每天都從麻木的洗腦開始,直到有一天,我因為受到若幹讀者的鼓勵和提醒,決定把某篇曾被各類雜誌轉載過三十多次的短篇小說改成長篇。那是一個左撇子女孩在絕望與自卑中漸漸找回自己的故事,是青春的成長,也是對“夢想”的反思。托寫作的福,我的業餘時間被滿滿地占據了。甚至上班時間也要再努力提高工作效率,盡量不加班,才能騰出時間回家寫作。以及,我要謝謝那個帶著青春浪漫的故事,在最絕望的歲月裏,用積極熱情的思考,安慰我精神上的孤寂。

簡單說就是,當職業的困惑鋪天蓋地來襲時,幸而還有“愛好”這條路,它不僅能打發時間,還能因為過程的明媚而感染你,讓你忘記所有那些45度角的憂傷。

於是,當因愛而生的寄托占據你的生命,馬斯洛說過的“自我實現”便在另一個領域悄然開花——警營生活的最後半年,那本從短篇改為長篇的校園小說完工,參與試讀的讀者說很喜歡;因為自信心的被尋回,我漸漸可以從容地學習,直到熟悉業務,不再給領導同事添麻煩;我甚至愛上了這份曾經讓我感到疲憊的工作,每次照鏡子的時候覺得自己的新警服真好看……然而,遴選考試結果公布,我要離開了。

新的工作在省委大樓上。從走進那個大樓那天起,“加班”就成為對文字崗位的公務員而言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輪到要給省領導寫材料的時候,我終於“有幸”過上了白天在辦公室寫材料、下班後跟領導秘書們談材料、加班結束後回家半夜寫小說的精神分裂生活——但就是在一個又一個“精分”的日子裏,我神奇地發現,我竟然可以不受時間、地點、狀態的限製,在公文文字和小說文字中自由切換了!

現在想來,那種拚命三郎的生活模式確實不夠健康,但如果沒有始終不肯放棄的小說寫作,枯燥的公文會把我對生活的熱情逐一消磨;如果沒有公文,我一向淩亂淺顯的邏輯性也不會被重新歸納。所以後來當自己真的可以對文字有一定駕馭能力之後,我才敢於隨時隨地“壓榨”自己的寫作時間——每晚孩子們睡著後,十點半到十二點,雖然隻有一個半小時,但並不妨礙我快速進入創作狀態。

唯一遺憾的,是幾年後,當繁忙的公務進一步擠占了寫作時間,甚至連閱讀時間都難以保證時,我不得不離開。但時至今日,我都無比感激那段陀螺一樣的時光和一個小公務員在大政務平台上的視角——它讓我學會合理安排時間、見縫插針閱讀、奮筆疾書寫作以及用更加平和客觀的態度看待社會、確立自己寫作的立場。是因為必須在種種“不得已”的情況下自娛自樂,才有機會看見生活和寫作的漫漫長路都變得越來越光亮。

當然,從頭到尾,我都是一個熱愛文字的文科生,如果說我自己的例子不夠有代表性,那麼我還認識另一個姑娘,非名校出身、非文學專業畢業。我認識她的時候她的文筆很一般,但後來她做了一件我估計是永遠做不到的事——長達六年的時間裏,她在大量的閱讀之外,堅持每天寫一篇日記,談看過的書、聽過的音樂、目睹的事、自己的感受……2192篇文章過後,是一針見血的觀點、精準又細膩的表達以及一個大型網站內容編輯的職位。又過了十年,她是這家媒體的副主編,麾下一群中文係畢業生。

我想,是因為認識了她,我更加堅信,寫作這件事,有天賦異稟者,但也可以後天養成——總要先學會書寫你自己,才能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找回自己。

說到底,雖然我很煩那種大而空洞的心靈雞湯,也不太喜歡隻打雞血而無法從容生活的勵誌神話,但我敬佩所有珍惜時間、規劃自我、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走的塵世中的小人物。在我看來,“工作”和“愛好”並不矛盾。“工作”是能夠養活自己的那條路,而“愛好”是讓你活得更精彩的那條路。

生活萬般辛苦,我們要克服的,隻是完成工作後的惰性——或許,八小時以外的時間如何安排,才是積極與消極生活狀態的區分源頭。

所以,我的回複也基本上呼之欲出了——給我寫信的這位同學,你可以立即放棄專業,為愛好奮鬥,但問題是專業素養目前可能不夠,而人餓著肚子很難談理想;你也可以考研,多三年時間尋找自己的出路,缺陷是在計算機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的同時,如果不能把寫作變為自己堅持的愛好,你也會離寫作越來越遠;當然你也可以先用專業知識養活自己,同時兼顧愛好,可能收獲的驚喜是它們彼此逐漸相輔相成,但最大的壓力來自繁忙的工作之後,要怎樣更合理地安排時間與精力,才能漸漸讓愛好變得有底氣,直到有一天,它可以支撐你的生活。

至於建議,我想在迷茫的十字路口,或許你可以暫時停下腳步,思考一下:自己擅長什麼,需要什麼,除了學習每天還剩多少時間,這些時間可以用來做什麼……進一步合理規劃自己的生活,是在迷茫中找到一個方向的好辦法,哪怕這條路還不夠清晰,但有方向在,總可以試著走下去。

沒有人會對你的人生負責,除了你自己。

也沒有人能替你利用自己的時間,除了你自己。

當然,這中間不排除“運氣”的因素、“機遇”的作用,既不能隻顧苦幹蠻幹而不動腦推敲,也不能為了對目標的追逐而疲憊到失去享受生活的能力……“堅持”不是一個時間點,而是一個時間段,以及,堅持的過程中,常常就有太多意外的驚喜。

說白了,當有一天你終於擁有了想要的未來,再回頭看時,才會發現所謂“未來”,不過就是很多個“不得已”的“今天”在一起。

“工作”和“愛好”並不矛盾。“工作”是能夠養活自己的那條路,而“愛好”是讓你活得更精彩的那條路。

年輕的時候,“二”就“二”吧

年輕的時候,“二”就“二”吧!丟人現眼並不可怕,因為你年輕,還有無數翻盤的機會,要相信,所有那些失誤,不過隻是為了讓你更像一個合群的普通人。事實上,沒有走過彎路的人生一點都不幸運,反倒很可悲。

讀大學的時候,我做過許多在今天看來十分“二”的事。

因為太多了,而篇幅有限,所以隻能選有代表性的事件,按發生順序,從頭說起。

九月,新生入學報到,離開已經要蓋薄毛毯的海邊小城,一踏進大陸性季風氣候的省會,差點沒被37度的氣溫掀一個跟頭。灼熱的氣浪裏,我帶著一點點對未知的忐忑,第一次住集體宿舍。也是第一次,從同宿舍的姑娘們那裏知道了世界上有種東西,叫作“洗麵奶”。

我在沿海城市溫潤的空氣裏長大,那裏風景如畫,那裏碧空如洗,那裏白襯衣穿三天衣領仍然是白色……那裏生活十八年,洗臉不過是一捧水。

我很好奇室友們使用的那種叫作洗麵奶的物體,尤其是盆地濟南天天煙熏火燎出門就是一臉土,我覺得我也有必要來一支!

於是,憑借直覺,我就去了我們學校後門一間連鎖超市。找到護膚品的貨架,滿滿一排都是洗麵奶,那是20世紀90年代末,洗麵奶平均價格15元左右。彼時我雖然剛考上大學,但高中時代賺下的稿費還是有一些的,“財大氣粗+不諳世事”,想都沒想就選了一款某品牌新推出的泡沫潔麵摩絲,標價30多元。

我是圖好玩,晚上熄燈前洗漱時,很開心地在公共盥洗室裏擠泡泡。那時候似乎有人路過我身邊時咦了一聲,但具體大家又討論了一些什麼我已經記不得了。我記得的,隻是一年後,許多人都說我家特別特別有錢——因為我特別舍得花錢。

我爸媽寵我不假,但也不過是工薪階層。所以當這種說法被傳到我耳邊時,我有點哭笑不得——我似乎到這時才發現自己一直以來做的好多事是挺像“炫富”的。比如我在學校後門超市裏買了個金屬外殼暖瓶花了50元,而學校旁邊的雜貨鋪塑料外殼暖瓶隻需要20元;我買衣服喜歡去銀座那樣的大型商場,我在廣播電台的搭檔問我為什麼不去服裝批發市場一類的地方,而我特別誠懇地回答他“那裏賣的不都是大媽裝嗎”噎得他直翻白眼……

所以,我是在大二快結束的時候,才學會了買食堂裏一元一盤的大白菜燉粉皮——憑良心說,那還是因為我嚐過一次後發現我們母校的白菜燉粉皮真是物美價廉很好吃的緣故。

禍不單行,在“生活炫富”之外,我還一不留神就“技術炫富”了。

起因是學生會的師姐來新生宿舍溜達一圈,順便問問,“師妹們暑假都幹什麼了,能跟大家分享一下你的高三暑假生活嗎”,我特別老實地回答:“我去北京了,參加了一個筆會,發表了幾篇文章。”

蒼天作證,其實那時候我真是個有點自卑的小孩,沒有半點炫耀的念頭——我憑什麼炫耀呢?我想,我爸媽同事的孩子不是去北大就是去人大或者複旦,隻有我,48分的數學成績(滿分150),不得不考藝術學院,隻為當年藝術生不計數學分。你懂那種求而不得嗎?18歲,情竇初開的年紀裏,就因為我自己成績不夠好,自卑慣了,所以連喜歡男孩子的標準,第一個必須是“學習好”!

可是事情完全沿著我沒有設想過的方向邁進:師姐要去了我發表文章的雜誌樣刊,複印,一周後,這些作品被貼進了係裏的宣傳欄。

那是一溜兒類似專欄一樣的張貼啊,直到今天,我想起來都覺得誇張得滴冷汗——果然,我迅速成為老師同學都好奇的一個存在,加上連續幾次省裏的征文比賽都拿了一等獎、省大學生辯論賽的優秀辯手、從來不拿一等以下獎學金……

完蛋了!

你可以自行腦補——除了跟我同宿舍的五姐和跟我同桌的婷姑娘心腸好、願意帶我玩,我沒有朋友了。

偏偏,作為一個“二貨”,我渾然不覺,還自顧自玩得挺開心——我在市裏的廣播電台實習,每周要去三次,做內容編輯,有時候也代班DJ,有一群來自各高校的實習生小夥伴,在那裏我們彼此不熟但共同語言頗多……

對於這段經曆,是很多年後,在一次下午茶時間,由我的閨密晴丫樂嗬嗬地進行了總結:“那時候你參加辯論賽,老穿那種職業裝,跟老師們的關係還特好,哈,我們心想,這姐們兒多有心眼兒啊,剛上大學就會走上層路線了,看著就比我們成熟,所以前兩年都不願意跟你玩。”

我哭笑不得——有時候參加比賽也是被抓差的你們知道嗎?我打小就是個因為學習不好而心虛、因為心虛就特別聽老師話的學生你們知道嗎?

一切的轉折或許來自一場叫作“大學英語四六級”的劫難。

我考了很多次英語四級。

現在想來,其實屢考不過也沒什麼別的原因——無非是因為沒好好學習——英語課上誕生了多少篇短篇小說我自己都數不清了。偏偏,人這一輩子,時間花在哪兒是看得到的。

就這樣,一次不過、兩次不過、三次不過……次數多了,我總是名列前茅的專業成績和總是拖後腿的英語成績就形成鮮明反差,甚至成為班裏很有特點的一處人文景觀——大學英語四級的考場上,我先陪走了師兄師姐,又陪走了同班同學,再陪走了師弟師妹……直到把自己陪成了一座豐碑!

然而你能想象嗎?我在眾人憐憫的目光與各種同情的經驗分享中,竟然有了越來越多的朋友!

很多年後,當我們坐在一起聊天喝茶的時候,當大家又回憶起大學時代淹沒在英語四級題庫裏的我時,他們哈哈大笑,而我想起心理學老師在課堂上說過的那句話:沒有缺點的人很難有朋友,你太完美就會產生距離,你要暴露弱點,才能讓別人看到你的普通,才會願意走近你。

一句話總結就是:人,要有能被別人擠對的地方才可愛。

多好,作為一個運氣還不是那麼差的“二貨”,大學的後半程,我開始擁有越來越多的、很多很多的朋友。

但以上情節,請勿模仿。

然後,我過了四級,再然後,我考上了研究生。

因為讀書,不斷地、大量地讀書,我度過了一個艱澀、專注、辛苦的研一,其間瘦了十斤,失戀一次,寫論文寫得滿眼蚊香圈。可是這似乎並不耽誤院係領導給一年級研究生們派發新任務——給本科生兼做班主任。

那是2003級本科生,我記得那些孩子們叫我“老大”。

挺合適的稱呼,因為我這樣的“二貨”,那年那月,是可以為兄弟兩肋插刀的。

比如那次校園才藝大賽。

那次大賽上,我們班的參賽選手,是喊我“老大”喊得最響亮的小班長。

其實他也沒小我幾歲,但作為師姐,又是班主任,我這麼護犢子的人,就幹了一件特別彪悍的事兒——我把老師得罪了。

說是老師,其實是我畢業留校任教的師兄,剛好那次負責整場活動的組織。我氣勢洶洶地去找他抗議:你們大賽組委會計算錯了成績,我的學生明明應該是二等獎,少算了幾分,就變成了三等獎,我要求改成績、補二等獎證書!

師兄當場震驚了。

大約,他沒想到他師妹會這麼不給他麵子——那麼多人在圍觀,說話一點都不客氣,這到底是商量事兒還是砸場子啊?

師兄也怒了:不能改了,獎已經發完了!

我更怒:錯了就要彌補,不能知錯不改!

圍觀人群越來越多,我越二,師兄越沒麵子,直氣得完全沒有了平日裏的好脾氣:你這是什麼口氣?這不是我一個人發的獎,你朝我凶什麼凶,你要跟我道歉!

我似乎這才意識到環境不太合適,偷偷瞄了眼四周——好家夥,人山人海,都是看熱鬧的。到這時,似乎所有人都知道了比賽出現大紕漏……

我的學生在後麵扯我,我回頭看看他,一咬牙,扭頭對師兄說了句:“對不起!但是,你們還是要給我們改成績!”

然後,我看也不看他的反應,甩脫小班長拽我的手,轉身離開了賽場。

那天晚上,我在操場邊上孤獨地坐了很久:我有點後悔自己的衝動與意氣用事,有點後悔自己不給師兄麵子——雖然是師兄,可留校後就是老師了,正是急於樹立威望的時候……

我呆呆地坐著,也沒發現自己忘帶手機了。所以,我是第二天早晨才發現,在枕邊的手機上,靜音狀態下,有七個未接來電。

是師兄的。

後來才知道,他隻是在自己也冷靜下來之後,想打電話說句“對不起”。

他說:對不起,師妹,逼你道歉,被那麼多人看見,讓你也很沒麵子。

聽到這句話時,我已經不能算是個真正的“二貨”了——因為到這時,我已經接受過警校為期四個月的初任培訓,有過摸爬滾打,見過生離死別,包裹上社會人的重重外殼,再不是當年口無遮攔心無城府的學生妹了。

恰是在一場飯局上,我舉杯,敬師兄一杯酒。

我們就這樣,不得不,被時間的洪流裹挾著,長大了。

如今,十幾年過去,當年同宿舍的姐妹們已經分布在世界各地,時常通過網絡分享各類護膚品在各大免稅店的打折信息。她們都忘記了曾經的那支30元的泡沫洗麵奶,但每年我生日,她們一早就會留言說“老六生日快樂哈哈哈”;我請她們吃飯,她們下次一定搶著付賬,她們說“都不容易,輪著來”。

十幾年過去,當年同班同學們已經分布在各行各業,偶爾見麵總有說不完的話,誰有困難一起幫忙,誰有作品一起宣傳,誰有信息與機會也一定是一起分享。沒有疏遠質疑,也沒有文人相輕,隻有互相顯擺說某某很優秀的人物是“我同學”——這三個字,簡單卻也情深。

十幾年過去,我的小班長已經考取中直機關公務員,在北京的大衙門裏兢兢業業地工作生活。我常去北京,他請我吃飯,席間還叫我“老大”,還會說起多年前那場仗義執言,我們彼此常常會心一笑——當初多二啊!可是,又是多好的年華啊!

時間過了十幾年,我成為很難再有驕嬌二氣的職場人,成為兩個孩子的媽媽。我們開始謹言慎行而不是少年時的張揚灑脫,我們學會了微笑寒暄卻少了青春那場肆無忌憚……我們擁有了那麼多,也弄丟了那麼多。

我一度想要等我的孩子們長大,到可以和他們分享一些故事的時候,告訴他們:我曾犯過的錯,我曾出過的糗以及我不希望你走的彎路。

可是隨著孩子們從繈褓中的弱小嬰兒漸漸長大,有了自己的親密小夥伴,有了幼兒園裏的社交圈,漸漸,他們也遇到了屬於他們的苦惱和問題——我旁觀他們的處理方式,凝望他們成長的姿態。

我突然發現:他們每一次成長,都是在一次摔倒之後。

他們在幼兒園裏經曆了分離焦慮,於是學會了走入人群;他們和小朋友發生爭執衝撞,於是學會了協調講理;他們經曆了被欺負與被爭搶,於是學會了保護自己;他們經曆了密友圈的分分合合甚至重組,開始知道曾經膩得分不開的好友也會遠離……原來,在還年輕的時候,走走彎路才是正常的。

所以,年輕的時候,“二”就“二”吧!

丟人現眼並不可怕,因為你年輕,還有無數翻盤的機會,要相信,所有那些失誤,不過隻是為了讓你更像一個合群的普通人。

年輕——這是你此刻最大的財富,這個財富不能任意揮霍,但輸掉一點也並不虧本,因為旁觀者多是善忘的,若隻有你銘記,說明你已在成長。

沒有走過彎路的人生一點都不幸運,反倒很可悲。

王爾德說:老年的悲劇不在於一個人已經衰老,而在於他依舊年輕。

願所有的糗、“二”、尷尬,都盛放在你年輕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