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段)“**”過後的中國文學迎來了一次極大的熱情,好比久困籠中的小鳥,一朝得脫。但實際上,

中國文學再次迎來了新的問題。因為改革初期的中國文學大部分帶有或多或少政治色彩,不是成為它手裏的工

具;便是無窮盡的抱怨,真正能夠不為所動的作家為數不多。時間推動著時代的變化,而文學則隨著時代發展

。直至我們今日,在我們所處的年代中,隨著通訊和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慢慢造成了我文中這個所謂的奇怪年

代。我們知道,這是一個信息多元化的時代,各種各樣的娛樂與資訊,高雅的低俗的,這很容易讓我們迷失在

這個色彩紛呈但又光怪陸離的年代。人們的愛好無限製的擴大了無數倍,如今的人們,大多遠離了真正的文學

。一部分人對三流作品視若神明,驚為天人,反而將一流的作品拋棄。一部分人,一昧的追求暢銷書,或是名

頭極響的作家,人們在怪圈中迷失而不自知。就像我看過一本書中的一句話:市場所能夠說明的文學價值不過

是九牛一毛。甚至王小波也曾說過:隻按名聲來理解文學,就會不知道什麼是壞,什麼是好。而這些問題還僅

僅發生在看書之人的身上。這是一個商業化的浮躁年代,造成讀者喪失審美眼光的責任,作家要付大半。在這

樣一個浮躁的年代裏,許多作家為了利益與市場效益放棄了認真。他們一樣追求“時尚”,崇尚名利,因而將

作品草草了事,抱著反正認真也不會多賺稿費的想法,他們隻是將文字與寫作當成了賺錢的工具,而喪失了作

家的品格,他們才是真正的商人。追求錢財無可厚非,但真的不適合成為作家。兩個原因互相打鬧,以至文學

這個屋子破爛不堪,甚至被人視為無用的糟粕,假如真有這麼一天,那它便是作家與文學的悲哀,也是人類的

悲哀。

(5段)諸君看的明白,一番淺言薄論僅表明我對文學發展的注解角度,以及講明了這時代的奇怪現象。

文章的目的也並非是為了提倡什麼“獨尊文學”,也沒請求過什麼大力扶持,因為那不僅證明了我的異想天開

,也同樣證明了我的無知。在這個時代中,民眾的責任如同愛好一般多如繁星,建設需要他們,規劃需要他們

,教育需要他們,GDP的數值同樣需要他們。隻有一個均衡發展的國家與社會才是健康的,芸芸眾生對於對於

文學的態度隻要不是厭煩或詆毀,便是對文學與寫家的尊重;如果能夠支持或閱讀,那就是文學與寫家的莫大

榮幸。而寫家所應擔當的卻要更多,也理應更多。所有時代的傑出作家,無一不是那個時代的異數,無一不擁

有打耐力與大定力,管它窗外天崩地裂山搖動,我自悠然揮筆譜雲巔。就如同一國元首,一旦選擇了文學、成

為了作家,便當為它負責,承擔起它的傳承。文學並沒有賦予你取悅的權力,唯有摒棄浮躁、懂得為文字負責

的作家,才有資格稱為作家。而製造美,便是作家的責任之一,至於欣賞,那便是讀者的問題。縱然是奇怪的

年代,卻也未嚐不是考驗我們的年代。文學是一種大幸福,而享受它,需要的卻是大能力。

讀詩的年代,應該是一個多麼美好的時代啊,可惜我沒趕上。像曾經的曆史老師說,現代的所謂的詩就是這樣

:啊!地瓜掛在樹梢上!什麼意思你懂嗎?不懂!不懂就對了,詩就是要寫了你不懂。這樣才叫所謂的詩。是

嗎?詩是這樣的嗎?我想可能不是。

偶爾從箱底翻出一些老雜誌,小舅當年做的雜誌,一個很文學青年的青年,隻是記得當時留著長長的頭發

,偶爾會抱一把吉他或者握著一支蕭或者笛,在月朗星稀的夏夜,在荷塘邊,小河旁,屋頂,山林裏,等等一

切足跡可以到達的地方,淺吟低唱。有時,一群人圍坐在山邊的草地上,討論詩歌,散文。真是青春激昂的歲

月啊,很可惜,足跡當時隻是一個小屁孩,隻有納悶的份。直到後來,再後來,長大了,從箱底翻出他們當年

的老雜誌的時候,當那些老雜誌還泛著濃濃的油墨香的時候,我才是真正的體會到了他們當時的喜怒哀樂,那

時候,我已經是一個十六歲的少年了,一如他們當年做那些雜誌的年齡。於是,我知道了,對於文學,對於詩

歌,我們真的在退化,一代不如一代。

所有的雜誌都是手工刻印的,絕大部分都是小舅的手工,俊秀,狂放,等等。現在看來,那真的不是一個

十八歲的少年的字跡。文字是憂傷的,猶如每個這個年齡的少男少女,其實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一個女子寫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