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尋找合夥人是必須謹慎的選擇。首先考慮自己為什麼真的需要合夥人——是精神上的支持?還是自己的知識和基本技能有漏洞,需要他人彌補?如果確定自己真的需要合夥人,要盡可能多找些關於對方的參考材料,並仔細審查。
其次,選擇怎樣的合夥人?和不熟悉的人一起創業結果不會很好,和自己熟悉的人合作,則會有比較長時間的信任。一個人永遠不能完全確定自己選對了人,但對他們越了解,則越有可能做出好的選擇。
國內某知名的谘詢顧問公司最近解散了,公司的4位合夥人也都是在業界有著一定影響力的人物。當初合作的時候,就按照每人25%的股份平均分配,每人負責一塊業務。由於這4位創始合夥人每人都在各自領域具有較強的業務能力,該公司在創業初期一帆風順,很快就發展成為業內知名的管理谘詢公司。
然而,隨著業務的發展,公司的四塊業務出現了發展的不平衡,其中兩塊業務占據了公司經營額的80%。很快4個合夥人之間出現了矛盾,但是當初約定的25%的股份卻難以改變,在矛盾難以調和的情況下,該公司意外地解散了,4位合夥人各奔東西。
初創企業的合夥人或者股東之間往往是按照出資的比例來決定股份,忽視了個人能力和智力層麵的無形資產,尤其在技術導向或者智力導向的行業,企業後續的發展往往更依托專業技術和智力上的推動,資本反而成了次要因素。創業型企業最大的特點就是發展變化非常快,協商不好就容易分家。
目前很多創業型公司多數采取的是有分紅權無股份和股份製模式,這兩種模式各有優缺點,也都有成功和失敗的個案,需要根據不同企業的特點進行摸索。但是在創業之初,合夥人之間最好都建立起契約精神,把未來可能預想到的情況設計出來,體現在公司章程中,使未來的變化有據可依;此外,除了按照出資的比例,分配出一個相對合理的股份比例,並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對團隊骨幹成員進行評估,對股份的比例可以做出適時的調整,而不是一成不變。“還可以在初創的時候,除了出資人,規定可以拿出多少比例的股權給後來的業績出色的合夥人進行再分配,預留出一個活口,在製度上保持一定的彈性。”
美國名企業躲不過倒閉
最近,美國商業部公布了一組數字:美國的企業中,有68%在第一個5年內淘汰,19%可生存6至10年,隻有13%壽命超過10年。美國現在每年平均要新產生50萬家企業,但是,一年內倒閉的占40%,5年內倒閉的占80%,10年內倒閉的占96%,隻有4%能活過10年。在德國1996年平均每個月倒閉2200家。在日本1998年企業倒閉數創曆史最高記錄,僅上半年倒閉了13000多家。進入新世紀之後,企業的淘汰率更是不斷加大…… 兩位麥肯錫的顧問撰寫的頗有影響力的暢銷書《追求卓越》,曾向讀者介紹過一批"卓越企業",人們原以為這些企業都會長久生存下去,但沒過幾年,這些以前業績優秀的企業,有三分之一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危機,最終沒有擺脫被淘汰的命運。
在中國,1993年、1995年、1997年、2000年、2002年連續進行的5次全國私營企業大規模抽樣調查表明,1993年以前私營企業平均存繼周期隻有4年,2000年提高到7.02年。根據中關村科技園區最近所做的調查研究,從1995年到2003年這8年間,1995年時的企業中規模最大的前20%企業,隻有38.5%生存下來,另61.5%的企業在2003年的時候已經不複存在。生存下來的這38.5%中,隻有22.9%的企業仍然居於2003年中關村科技園區規模最大的前20%之列,其他的大部分企業規模都縮小了,還有2.1%的企業進入中關村最小淨資產企業的名單。
當今全球經濟不是很景氣,大量的企業倒閉了,在這種嚴酷的競爭環境下,誰說剩下來的企業不是好企業?曆史事實證明,世界五百強企業平均年齡42年,世界一千強企業37年,國際跨國公司12年,中國大型企業7、8年,而小型企業隻能存活2至3年。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堅持到最後的一定是成功企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是剩下的,便是死去的,到頭來,一定是“剩者”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