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海泉歪打正著學鋼琴,走上了星光燦爛的藝術之路。能否談談藝術教育對孩子性格及健康成長的意義?
胡世宗:當時我們家買鋼琴是被動的,一位戰友多買了一架鋼琴,就動員我買下他家多餘的那架鋼琴。我們就讓海泉學鋼琴了,這就是歪打正著。當時到我家來看這架鋼琴的有許多朋友,其中有著名的作曲家鐵源,他說,鋼琴買得對,即使你孩子以後不從事音樂專業幹別的,也會有益的。比如他是外交官,在外交場合,給大家演奏一曲。比如他是數學教授,在師生聚會時彈上一曲,都會讓人刮目相看。這僅是外在的,其內在就是學音樂,學美術,對他開闊生命的視野,珍愛美好的生活,善待自然與他人,理解人生,解讀世界,都有潛移默化的促進作用。
記者:看不出學養修為極高的您也有棒打兒子的經曆,能否與望子成龍的父親們分享管教兒子的秘訣?
胡世宗:在我的記憶中我沒有打過孩子,我下不了手。但海泉的日記中分明說在他小時候,我打過他屁股。這可能是我極少的行為。我和老伴都不主張打孩子。我特別欣賞舉世聞名的印度大詩人泰戈爾的名言:“不是槌的打擊,乃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於完美。”這話說得太精彩了!我和老伴對海泉包括對他姐姐在成長上用的心思,都可以用這樣的一節散文詩來詮釋。我們的整個教育理念基本上是四個字:“順其自然”。孩子喜歡的,就是我們家長應該支持的,當然這個喜歡應該是正當的、有益的。所以發現孩子真正喜歡什麼,才是家長最重要的職責。孩子的喜歡可能會轉移,那我們就隨著他的興趣轉移而轉移,不能硬按孩子的頭去就範我們塞給他的項目。
記者:《泉·最美》反響如何?海泉認可您的描述嗎?他的搭檔陳羽凡對此有何評價?自我評價呢?
胡世宗:《泉·最美》出版後,收到很多朋友的來信,接聽很多電話,還有在我的博客、微博上留言或發短信。年長的是近90歲的老人,年幼的隻是小學生。他們感到這部書勾勒出了海泉成長的軌跡,特別是寫他在成長中遇到的不順和困難,是如何化解和克服的,對他們本人或教育孩子很有啟發和鞭策作用。
海泉認可了這本書對他的描寫。前段時間,在北京西單圖書大廈簽售這本書和《海泉的詩》時,羽凡是第一個到場的嘉賓讀者。
我寫這本書是用心寫的,但寫得很匆忙。我寫海泉當然不必采訪。他成長的過程都是我親曆的。所以寫起來很順手。也許是因為太順手,所以沒有在構思方麵下太大的功夫。樸實是其長,藝術表現方麵欠缺思考是其短。如果我當時能更多地進行采訪,多收集些海泉本人的資料,相信會寫得更充實更有內涵。我想如果以後有再版機會,我會把它補充和修改得更豐富些,更動人些。
記者:現在大家可能看到陳羽凡演劇、胡海泉不僅出詩集還當EQ唱片董事長,兩人是不是要單飛了?各忙各的,還有精力合作出精品嗎?您對他們的希望是什麼?
胡世宗:羽凡演戲,海泉當EQ唱片董事長也不是新聞,羽·泉的合作就是這種狀態。他們總是有分有合,並不是天天攪在一塊。他們有各自的事情、朋友、興趣,包括最近他們將出各自的音樂專輯,還要開各自小型的演唱會,這是他們兩個人個性充分展示的契機,但這絕不意味著要單飛。我認為他們不會,起碼一個很長時期,他們不會分道揚鑣。他倆完全是互補型的,各自成績的擴大和外延,恰是“羽·泉”影響力的增強和補充。我希望羽凡和海泉兩個人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把“羽·泉”的音樂做得更加出色、完美。做好自己的音樂永遠是第一位的。要說寄語,還是我在2011年羽·泉第三次作客《魯豫有約》時題寫的四句話:“藝海無邊,感恩無限,不斷充電,永在起點。”
(原載2012年8月14日《大連日報》)
肖 正:女,畢業於遼寧大學中文與新聞專業。大連日報社主任記者、責任編輯、駐京代表,2000年曾榮獲中國首屆記者節大連市優秀新聞工作者稱號。已發表數百萬字的新聞作品和近百萬字的文學作品,其新聞、論文和報告文學及散文等作品多次獲全國、省、市的一、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