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舍得花時間用在讀書上(1 / 1)

要舍得花時間用在讀書上

——答《沈陽晚報》

記者聞達問

聞達:您現在每天的讀書習慣是什麼樣的?每天大概讀多長時間的書,您如何平衡讀書與上微博、寫博客之間的關係?

胡世宗:我每天把讀書當成和吃飯一樣是不可缺少的事兒。每天大約讀上一兩個小時,白天如果特別忙,就在一早一晚讀。反正離了讀書就覺得生活缺少了什麼。在網上發博客和用微博與外界的朋友交流,這也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即使是為報刊編輯趕稿子或為出版社趕寫書稿的日子裏,讀書不能間斷,寫博客和微博也不能間斷。我認為一個已經溶入網絡世界的人,不會輕易放棄這樣一個與外界打交道的平台。它與讀書並不矛盾。如果你看我的博客,會發現,經常有我讀書的心得,或讀書、讀報的摘抄。

聞達:你怎樣評價類似圖書漂流這樣的活動,您認為沈陽是否應該需要更多類似的文化活動?

胡世宗:我認為凡是有利於大眾讀書的方式都是有益的活動。圖書漂流也一樣。這是愛書者之間的一種互助方式,是互通有無的方式,也是最大限度發揮一本書的作用的方式。我們沈陽舉辦過很多的讀書報告會,請許多專家、學者、教授講授應該如何讀書,這是非常好的舉措;我同時也希望讓更多的讀書人介入到這樣的活動中來。在讀書方麵,民間藏龍臥虎,有太多的能人。這就需要各級文化部門深入的挖掘。應該邀請民間在讀書方麵有專長的人浮出水麵,舉辦讀書體會交流活動。包括區的文化館,街道、社區,都可以組織自己管轄範圍內的讀書人出來講一講他讀書的經驗和體會。因為大家與他熟悉,更可以學習和效仿。也可以讓許多寫書的人與讀書的人對接,對話,以促進大眾的閱讀活動深入的開展。

聞達:讀書月已經開展了三個年頭,您如何評價讀書月,您認為讀書月還應該在哪些方麵進行努力?

胡世宗:我認為我們沈陽讀書月的活動,是一年比一年更加深入,更加有效,更加實際了。這項工作,媒體和圖書館的作用不可小視,媒體和圖書館在推動大眾閱讀方麵功不可沒。一個人的成長進步,與讀書有太直接的關係了。一個人的讀書習慣也不是靠一個讀書月就能解決的。但在這個讀書月裏,強化讀書意識,提倡讀書精神,對一部分人能打下讀書的根基,也是非常重要的。有關部門多樣化地表彰和樹立各種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讀書模範典型,並加入宣傳。讓讀書成為社會大眾的一種需求和敬慕。而且一定要照顧到各種層次,考慮到社會的各個角落。避免雷聲大,雨點小,避免實際動作欠周到的思考和精心的策劃。

聞達:以您兒子海泉為例,您如何評價讀書對年輕人成長的作用?

胡世宗:最近,鳳凰衛視請羽·泉第三次作客魯豫有約,魯豫在現場讀了我給海泉寫的一封信。我在信的結尾處贈給海泉四句話:“藝海無邊,感恩無限,不斷充電,永在起點。”我把這四句話寫成條幅送給了海泉。四句話中的“不斷充電”,就是提醒兒子在前進道路上,必須清醒消耗和補入的關係,必須清醒支出和進賬的關係。一台多好的寶馬車,靠一箱汽油也跑不很遠,必須及時加油,汽車輪胎要打氣,我們的手機不充電就會變成一塊廢鐵。我提醒海泉要在百忙之中,在應付各種必須應付的事務中,注意學習和武裝!這種學習和武裝就是讀書。其實非常真實的狀況是,這些年海泉在讀書方麵比我做得更好。我們在一起交流讀書體會時,他讀書涉獵的範圍很寬廣,不僅文學、哲學、音樂理論,就連財經方麵的書,也是一本一本地讀。這需要下笨功夫,不是做樣子給別人看。他在外出候機時,在演出場地的後台,都習慣讀書。我每次都看到他的背囊裏裝著新書,而且常常是大部頭的書。這對他的事業當然是非常有益的。

聞達:您對年輕人讀書有什麼建議,您覺得一個年輕人每天應該花多少時間在閱讀上?

胡世宗:我也是從年輕時代走過來的。我認為不能硬性地規定一個年輕人每天要讀多長時間的書。讀書主要是培養興趣。如果他從讀書中切實地獲得了甜頭,你一輩子都擋不住他讀書。包括學生,在緊張的功課壓力麵前,自己也會見縫插針,找到讀書的時間。這真的就像雷鋒說的,需要有“釘子”精神。在看似沒有時間的生活中,他自己會找到時間的,會像釘子那樣有一股子鑽勁和擠勁的。如果他對讀書毫無興趣,你把他鎖在屋子裏,逼他讀,他也一樣讀不進去。我對年輕人——不僅是年輕人,最重要的建議,就是要培養自己的讀書興趣,須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最大的動力。

聞 達:《沈陽晚報》文化新聞部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