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此行,還在東京日比穀的日本記者俱樂部舉行了一次“西歐式”的記者招待會。25 日下午,鄧小平麵對 400 多名記者侃侃而談,妙語連珠。當日本記者提及釣魚島的歸屬權時,鄧小平神態自若地說:“實現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時候,我們雙方約定不涉及這一問題。這次談及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時候,雙方也約定不涉及這一問題。”“倒是有些人想在這個問題上挑些刺,來阻礙中日關係的發展。我們認為兩國政府把這個問題避開是比較明智的。這樣的問題放一下不要緊,等十年也沒關係。我們這一代缺少智慧,談這個問題達不成一致意見,下一代總比我們聰明,一定會找到彼此能接受的辦法。”
釣魚島的歸屬問題是中日雙方都十分敏感的問題,當日本記者提出這一微妙問題時,會場霎時緊張起來,但鄧小平如此巧妙而充滿中國式的智慧地回答了這一問題,會場的氣氛又輕鬆起來。記者們怎麼也沒想到鄧小平竟把許多國家大動幹戈的領土歸屬問題如此輕而易舉地給答複了。日本報紙評論說,鄧小平“既詼諧,又善於雄辯,有時還岔開話題,很有談話技巧——這位‘矮個子巨人’真是名不虛傳”。
“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土肥水美,物產豐富,可是燃料匱乏,困擾民生。1973 年以後,成都平原農村的沼氣建設逐漸發展起來,這引起了鄧小平的極大關注。1980年7月10日,鄧小平來到成都,視察這裏農村的沼氣建設。
在四川省委書記楊超等陪同下,鄧小平來到社員吳紹清家。隻見寬敞明亮的廚房裏,柴、煤灶改成了沼氣灶,大鐵鍋換成了鋁鍋,廚房裏沒有堆放柴火、煤炭,也沒有了煙塵油垢,顯得幹淨整潔。沼氣灶燃燒時,藍藍的火焰,無臭無味。鄧小平高興地說:“火也變了,鍋也變了,幹淨了,衛生了,沼氣把過去的土鍋土灶都改掉了。”
鄧小平問吳紹清:“燒一鍋開水要多少時間?”
吳答:“可能半個鍾頭吧。”
鄧小平又問:“能不能炒菜?”
“能。”
鄧小平突然很風趣地問:“能炒腰花麼?”意在火力大不大。
“…少量的也能炒。”吳答。
鄧小平笑了,大家都笑了。
參觀完畢,在回賓館的途中,鄧小平興致未減,在車上繼續與楊超談論沼氣開發建設問題。鄧小平對楊超說:“你們要把沼氣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各種經濟收益的賬算清楚,能養活多少人?給中央好好寫個報告。”
楊超提出,希望國家投點資,解決沼氣建設的資金問題。鄧小平又風趣地說:“楊超同誌,算你把這筆生意做成了。”
幽默不僅需要一種快速的反應能力,而且需要一種對事物敏感、想象豐富的幽默氣質。而反應的敏捷和幽默的氣質,來自廣聞博見的知識聯想和對生活的深刻體驗與觀察。學習鄧小平的幽默感,首先要學習他敏銳的思維能力和博閱廣見的求知精神,這樣才能使自己在領導語言中幽默風趣,生動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