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陽春三月,草長鶯飛。北京街頭霓虹璀璨,車水馬龍,行人熙攘,和煦春風撲麵而來,料峭春寒在暖融融的陽光下漸漸退去。大都市的繁華和喧鬧,使北方姍姍來遲的春天分外妖嬈,明媚春光催人醉。
在這座城市遠離塵囂的一個地方,靜靜地矗立著一幢幢住宅大樓,外觀簡樸而又錯落有致,顯得靜謐而安寧。出生杭州灣畔、上海市郊山陽鎮上的朱開軒同誌,就住在其中的一幢大樓裏麵。他先後擔任國家教育委員會主任和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主任委員,直至退休。從青年時代上大學時起,朱開軒一直住在北京。如今,他已是一位年屆八旬老人,和夫人初任相濡以沫,兒女也都已事業有成。少小離家,別夢依稀,故土情思常使他心旌搖曳,仿佛有一隻無形的手,在他心頭撩撥,牽動他對家鄉、母校的縷縷情絲。星移鬥轉,歲月悠悠。1945年小學畢業以後,他去上海繼續求學;從參軍複員、上大學到走上工作崗位,他長期遠離家鄉。雖曾回來多次,但都一天半天,看不夠家鄉變化,聊不完鄉親的心裏話;在山陽小學,童年時代的求學生涯,依然記憶猶新,曆曆在目。母校舊貌換新顏,讓他一次次流連忘返。他戲稱自己是“海內遊子”,對家鄉、母校的思念常常欲罷不能。2005年春節,他通過電話給家鄉同學拜年,小學同窗好友潘啟雄告訴他,今年10月,母校山陽小學將舉行建校一百周年慶典活動。他和老友談了很久,想為母校百年慶典做點什麼,表達他對家鄉母校的深厚情意。從少年爛漫到鬢發染霜,六十多年倏忽過去,母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當年老師、同學的音容笑貌,他始終揮之不去,而且愈印愈深。他的智慧和人生,就從這所普通的鄉村小學開啟。母校,是他成長的搖籃!山陽鎮一位分管教育工作的副鎮長和山陽小學校長曾專程赴京拜訪朱開軒同誌,邀請他參加山陽小學建校一百周年慶典活動。在此以後的幾個月裏,他常常輾轉反側,思緒萬千,家鄉、母校、老師、同學,六十多年前的一幕幕情景再現眼前,他決定為母校寫點文字,在百年校慶之際留下不能忘卻的紀念。
《回憶·懷念·希望》是朱開軒同誌為母校一百周年而作,以此祝賀山陽小學百年華誕。2005年10月31日,萬裏晴空,金風送爽,山陽小學建校一百周年慶典隆重舉行。由於身體原因,他沒能回到家鄉母校,委托國家教育部體育衛生和藝術教育司的一位幹部,在慶典大會上宣讀了他的文章。這位“海內遊子”的家鄉、母校情懷,在千餘名師生、校友、來賓的心裏久久回蕩。
這篇懷念母校、家鄉的文章感情濃烈,勾起了師生、校友和鄉親父老的一片深情。年過九十的老校長陸任老師側耳傾聽,仿佛小學生朱開軒又站在他的麵前,陸老師看著他背著書包走進小學讀書,又親手遞上畢業證書送他離開學校;又曾指導他當好班長管理班級,經常表揚他成績優秀、品行端正;在每個學期的報告單上,陸老師都給他寫下充分肯定和熱情鼓勵的話語。在聞訊他參軍入伍和到北京航空學院學習之後,陸老師的高興和甜蜜不亞於朱開軒本人。數十年裏,每當有人提到朱開軒,便是這位老先生最為得意的時候。現在,他聽到朱開軒的一句句話,興奮的心情難以名狀。與他同樣感受的,還有當年教導過朱開軒的陸挽成等多位老師,他們親手教他讀書寫字做算術,他門門功課成績優秀,卻又從不自滿或驕傲,這個小學生的特別之處就在這裏,勤奮刻苦,不知滿足。端坐會場的紅領巾們麵露崇敬神色,朱開軒爺爺是他們的學習楷模,他的希望就是小學生們憧憬的未來和美好的理想。校友們同樣不平靜,六十年前的這位學長飽經風霜,兢兢業業傾注心力奉獻一生,他們為有這麼優秀的學長感到驕傲。聆聽這篇《回憶·懷念·希望》,家鄉人無不喜上心頭,朱開軒同誌常思母校,懷念家鄉一草一木,家鄉人也都想著他、記著他。老一輩們稱頌他好學上進和對長輩的孝行孝道;鄉親們欽佩他始終關心家鄉發展,那年龍泉港疏浚拓寬,他把坐落河畔的老屋全部捐獻給政府;他在家鄉人心裏留下了美好印象,稍有年紀的都叮囑兒女子孫,像他那樣學會真本領報效國家,建設家鄉。朱開軒同誌的熾熱感情,彌漫在山陽小學百年校慶會場,師生校友,父老鄉親,回首往昔,領略今朝,繼往開來,砥礪進取,心頭卷過陣陣熱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