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好奇心是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強的孩子,多半好問、好動。如果發現自己的孩子很有好奇心,一定要多加引導或保護,而不是一味地打擊,或置之不理!如果孩子提的問題父母也不知道答案,可以和孩子一起查工具書或上網搜尋。
吳麗要去先去另一個城市玩兒,再直接回日本。
“簡寧,反正你沒什麼事,不如一起去吧!你帶著筆記本電腦,我們在那裏找一家飯店,你照樣可以寫稿子。”
“讓我想一下……嗯,小強沒有去過那裏,就帶小強一起去吧!”
“好!這樣樂樂也可以和小強多玩一段時間!”
孩子問問題時,千萬別說“我在忙”
也許是因為很少帶小強出遠門,一上火車,小強就充滿了好奇。火車開動後,他一個勁兒地往車窗外看,一點兒也不嫌累。
“媽媽,火車為什麼會動呀!”“媽媽,為什麼外麵的風景一直向後跑?”“媽媽,為什麼那台火車開得比較快?”
“這個……”我正在寫稿子,思路一下子被小強打亂,便有些不耐煩。
“小強,你媽媽在忙,讓阿姨告訴你吧!因為那台火車的車頭和普通的車頭不一樣,是流線型的,這個創新的設計非常非常厲害,所以它的車速比較快!”
“哇,原來如此!設計這種車頭的人一定非常厲害!”
“是啊,他就像發明電燈的大發明家愛迪生一樣,很了不起!”
“阿姨,愛迪生為什麼能發明電燈啊?”
“因為他有創新精神啊。”
“嗯,阿姨,我也要創新,發明世界上最好玩的玩具!可是要怎麼樣才能創新呢?”
聽著小強的發問,我也寫不下去了。因為對於什麼是創新、如何去創新,我也有很多困惑。例如,創新的基礎是豐富的知識嗎?
“吳麗,是不是善於創新的人都有豐富的學識呢?”
“不一定。牛頓、愛因斯坦等科學家,他們有所創造發明時,年紀都在二三十歲,這時候他們掌握的知識並不多,可是想法特別活躍,特別有創造力。”
“嗯!”
“日本有個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叫益川敏英,他的英語成績很差,但是很喜歡鑽研各種學問。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他和京都大學的好友小林對誇克產生了好奇心,並一起著手研究。每天晚上,他的腦子裏麵都有新想法,第二天再告訴小林,兩個人一起做實驗,最後他們終於取得了成功,並獲得了諾貝爾物理獎。”
由這個故事可以看出:想要有所成就、有所創新,首先要對事物充滿好奇心。再來就是思考能力很強,有自己的想法。可見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要從培養孩子的好奇心開始。
可是我剛才在做什麼呢?根本是在打擊小強的好奇心嘛。
“我聽樂樂的幼兒園老師說過,創新能力有幾種不能忽略的因素,第一就是好奇心與興趣,第二是想象力,第三是洞察力。”
“為什麼好奇心排在第一位呢?”
“因為如果一個人對某個事物有好奇心、感興趣,就會去思考與它相關的東西,會開始動腦筋集中精力去研究,從而有所發現與創新;反之,一個人如果對所做的事情沒有興趣和好奇心,就不可能花費太多的精力去思考、研究,當然也就不太可能有什麼成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