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中國人自古就講究說話和辦事的“度”,這個“度”就是恰到好處。在傾聽與響應、幽默與玩笑、讚美與批評、拒絕與答複、說服與勸導中,掌握了這個“度”,你將會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成功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有情有義,沒有辦不成的事
誰都知道,有了“人情”好辦事。但“人情”都是有限的,就像銀行存款一樣,你存進去的多,能取出來的就多,存得少,能取出來的就少。你若和別人隻是泛泛之交,你困難時別人幫你的可能性就很小,因為人家沒有義務幫你。如果你平時多儲蓄“人情”,甚至不惜血本的投資,急著求人辦事時就不至於犯難了。
常言道:“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能為知己者死的,必欠下了天大的人情,因此償還人情也就成了他們矢誌不渝的目標。
公元前239年,燕國太子丹在秦國做人質,秦國對他很不友好,太子丹對此懷恨在心,偷偷逃回燕國,於是秦國派大軍向燕國興師問罪。太子丹勢單力薄,難以與秦兵對陣,為報國仇私恨,他廣招天下勇士,去刺殺秦王。
荊軻是當時有名的勇士,太子丹把他請到家裏,像招待貴賓一樣,對荊軻照顧得無微不至,終於,打動了荊軻。後來,又對逃到燕國來的秦國叛將樊於期以禮相待,奉為上賓。二人對太子丹感激涕零,發誓要為太子丹報仇雪恨。
荊軻雖力敵萬鈞,勇猛異常,但秦廷戒備森嚴,五步一崗,十步一哨,且有精兵護衛,接近秦王難於上青天。
於是,荊軻對樊於期說:“論我的力氣和武功,刺殺秦王不難,難在無法接近秦王。聽說秦王對你逃到燕國惱羞成怒,現正以千金懸賞你的人頭,如果我能拿到你的頭,冒充殺了你的勇士,找秦王領賞,就能取得秦王的信任,並可乘機殺掉他。”
樊於期聽罷毫不猶豫,拔劍自刎。
荊軻帶著樊於期的人頭和督亢地方的地圖,去見秦王,這兩件東西都是秦王想要得到的東西。但他未能殺掉秦王,反被秦王擒殺,隻為後人留下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的悲壯詩句和“圖窮匕見”的故事。
樊於期之所以能“獻頭”,荊軻之所以能“舍命刺秦王”,完全是為了回報太子丹的禮遇之恩。“投桃報李”、“滴水之恩,湧泉相報”,足以說明“恩惠”對人心感化的巨大作用。
春秋時,楚莊王勵精圖治,國富民強,手下戰將眾多,個個都肯為他賣命。楚莊王也極力籠絡這批戰將,經常宴請他們。
一天,楚莊王大宴眾將。君臣們喝得極其痛快,不覺間天色漸晚。楚莊王命人點上蠟燭,繼續喝酒,又讓自己的寵姬出來向眾將勸酒。
突然間,一陣狂風吹過,廳堂裏的燈燭全部吹滅了,四周一片漆黑。猛然間,楚莊王聽得勸酒的愛姬尖叫一聲。楚莊王忙問:“何事?”寵姬在黑暗中摸索過來,附在楚莊王耳邊哭訴:“燈一滅,有位將軍無禮,偷偷摟抱臣妾。已被我偷偷拔取了他的盔纓,請大王查找無盔纓之人,重重治罪,為妾出氣。”
楚莊王聞聽,心中勃然大怒,自己對眾將這樣寵愛,竟有不遜之人,膽敢戲弄我的愛姬,真乃無禮至極!定要查出此人,殺一儆百!
他剛要下令點燈查找,但又一轉念:這幫戰將都是曾為我流過血、賣過命的人,我若為了這點小事殺一位戰將,其他戰將定會寒心,以後誰還會真心誠意地為我賣命呢?失去這批戰將,我將憑什麼稱霸中原呢?俗話說,小不忍則亂大謀,還是隱忍一下,放過這等小事,收買人心要緊。
主意已定,他低聲勸寵姬道:“卿且去後堂休息,我定查出此人為你出氣。”
等那寵姬離開廳堂,楚莊王便下令說:“今日玩得甚是痛快,大家都把盔纓拔下來,喝個痛快。”
大家在黑暗中都不知就裏,不明白大王為何讓大家拔下盔纓。但既然大王有令,就隻好照辦了。
這時,那位肇事的將軍在酒醉之中闖下大禍,聽到莊王寵姬尖叫,嚇得酒也醒了,心想這次必死無疑了。等大王命令大家拔盔纓時,他伸手一摸,盔纓早已沒有了,才明白大王的用心良苦。
等大家都拔去盔纓,楚莊王才下令點上燈燭,繼續暢飲。那位肇事的將軍也因此對楚莊王有了一份特殊的感恩,下定了以死效忠的決心。
自此以後,每逢戰鬥,都有一位楚將衝鋒陷陣,拚命地出擊作戰。楚莊王細細查問,才知道他就是那位被寵姬拔掉盔纓的將軍。
其實,有時給別人一些小的恩惠和人情對你來說隻是舉手之勞,並不費多少力氣,可是對別人來說卻是一種莫大的安慰,如果你有朝一日辦事有求於他時,他也一定會傾力幫你。不可輕易“透支”友情作為朋友,作為一個辦事有“手腕”的人,與朋友交往就要像消防隊救火一樣,做到“救急不救窮”,要求朋友“救窮”,是在“透支”朋友的資源。
這裏有一則真實的故事:
李文和張強從小學到大學一直是同學,是好朋友。但過了10年後,張強成了一個私營印刷廠的老板,很有錢,人也特別好。而李文卻在一個縣城中學當教師。兩人的情況出現巨大的懸殊,但這並未妨礙張、李二人繼續是朋友。
一個兩袖清風的教師和一個腰纏萬貫的老板該如何相處呢?
李文的妻子是個下崗女工,兒子力力今年8歲,正上小學,花費頗大,隻靠李文一個月500多元的工資維持生活,日子確實有些艱難。而李文並不因此向張強開口借錢。一是,因為這是一筆小錢,在張強的眼裏算不得錢,不值得向張強開口;二是,這不是開一次口就能解決的問題,這個月借了,下個月怎麼辦,以後又怎麼辦?難道不斷地借下去嗎?而且,李文的經濟情況也不是一時就會轉好的,如果借了錢何時才能還呢?
可不幸的是,力力出了車禍,手術的費用得4萬元左右。這時候,李文沒有選擇,隻好向張強借錢了。
從張強的角度來看,假如李文零零星星地從張強那裏借了些錢,當做生活費用掉了,當然,這筆錢對張強來說算不了什麼,他不會在乎,可朋友關係卻從此不再平衡。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軟,李文難以用平等的心態對待張強,難免會產生不服、忌妒、自卑的心理,想當年你我差不多,甚至你還不如我,憑什麼你現在就可以大把大把地撈錢,我卻隻能靠跟你借錢來維持生活。本來應該有的感激之情也會蕩然無存,反而會心懷不滿。
零星借來的錢被李文一家用掉了。本來沒有這筆錢也可以過得去,少吃幾次肉幾次魚也就罷了。張強的錢對他們的生活沒有多大影響,但一旦借了這些錢,李文近期又難以償還,這對李文是一個心理上的負擔,主要是對李文的自尊心有影響,這種情況長期持續下去,李文在張強麵前就會慢慢地失掉自尊,開始自卑。一個沒有自尊的人是什麼事都能幹得出來的,張強借錢是好心幫助他,卻不一定有好的結果。
如果李文因兒子的意外而向張強借錢,這筆錢對李文的意義非常重大,自然會因此對張強心存感激。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誰沒有馬高凳短的時候,人活在世上,總會需要別人的幫忙。一則是要明白,需要別人幫忙是難免的,但誰又能幫別人一輩子,誰又能一輩子都靠別人幫忙過活呢?一個辦事有“手腕”的人是不會事事都求朋友幫忙的。
要知道事物的發展在於內因,外界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隻能影響事物發展的過程,而最終起決定作用的仍然是事物本身。
朋友其實就像“消防隊員”,隻有在你遇到緊急情況時你才可求助他們,而自己能辦到的還是要靠自己。朋友不是你的影子,隨時隨地地跟著你;朋友不是你的老師,發現你有錯誤就能及時指出,有問必答;朋友不是你的父母,可以無私地包容你的一切;朋友能做的,隻是在你有困難而他們能幫得上忙時,伸手拉你一把。
請記住,朋友是一種資源,應該在最需要的時候用。朋友是“消防隊員”,隻可用來“救急”不可“救窮”。這裏有兩層意思,一是指如何利用朋友資源,何時應該請求朋友的幫助;二是指應如何幫助朋友,有求必應說的是天神,而非朋友。
辦事有“手腕”的人應當明白,朋友是一筆資源,可以使用卻不宜透支——朋友之間交往最現實最常見的往往就是金錢問題。
救急不救窮,不隻限於金錢方麵,而是指幫朋友時,應該給朋友一根拐杖,讓他自己站立起來,而不是一直扶著他。小時候,小孩學走路,父母不是一直用手牽著他們,而是在他們要摔倒時,趕緊上來扶一把,做朋友也應如此。
即使你們是很好的朋友,你也不可事事都向朋友求助,把朋友資源都零零星星、瑣瑣碎碎地透支了,因為這樣會破壞你們之間的友情。平時多幫人,辦事好求人幫助人是一種緣分。人際間的緣分都是共有的,既沒有你我之分,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幫了你,你幫了他,他又幫了我。當有人需要你幫一把時,你能搭把手幫一把就是一種回報,就是一種社會共有的緣分。
一個人能力雖然不大,但隻要肯幫助別人,你就將受到歡迎,辦起事來也就會順利很多。
有一種說法:“生活不需要技巧。”講的是人與人之間要以誠相待,不要懷著某種個人目的。因為一旦對方發現自己是被你利用的工具,即使你對他再好,也隻能引起他對你的敵意,並拒絕和你繼續保持關係。
所以,要獲得真正成功的人際關係,就隻能用愛心去和別人推心置腹地打交道。在這種情況下,你再去幫助他,他才會感到人間處處是美好。對別人的幫助,要落到具體的行動上,不要隻停留在口頭上。
幫助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隨便幫幫,一種可能是一幫到底,做足人情。第一種幫助不能說它不是幫助,因為它也能給人帶來某種好處,但隨便幫幫的幫助不是真正的幫助,因為這種隨便的幫助在關鍵的時候,總是不管用。第二種幫助才是真正的幫助,它能幫人徹底解決實際困難。我們時常用“兩肋插刀”來形容朋友之間深厚的情誼。也就是說,隻有共患難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
生張熟李的人,人緣看起來挺不錯,新朋友一個接一個。但是,真正需要幫忙的時候,隻怕一個可依賴的朋友也沒有。梅幹也是一樣,別的食物都要新鮮,唯有梅幹卻是愈久存愈甘醇。梅幹起初也是新鮮的果子,經過一番時日的醞釀,才製成後來的美味。朋友自然也是由生而熟,在長時間的交往中,各種不同的思想見解,經由交流和衝突,而獲至融洽。
兩個不同的東西,要完全融合,就需要時間,時間才是最好的考驗。隻有在麵臨變故的時候,能夠共患難的人,我們才稱之為朋友。
有這樣一則感人的故事:
羅斯是位單身女子,住在華盛頓的一個鬧市區。有一次,羅斯搬一隻大箱子回家,因為電梯壞了,她隻得自己扛著箱子上十二層樓。
彼得是一個平時沒事就在大街上閑逛,偶爾還闖點禍的人,這次他看到羅斯累得汗流滿麵,於是想上去幫助羅斯。羅斯並不相信彼得,以為他圖謀不軌。彼得十分困惑,他花費了許多唇舌,想說明他的善良用心,卻無濟於事。
羅斯拒絕了彼得,她將箱子從一層搬到二層後,就再也沒有力氣了,需不需要彼得的援手呢?羅斯感到矛盾極了。最終,她還是選擇了彼得的幫助,將箱子搬上了十二層。為了表示自己的真誠用意,彼得隻將箱子搬到羅斯的家門口,堅持不進去。
後來,羅斯和彼得交上了朋友,一年後,他們竟然雙雙走上了紅地毯。
幫助別人,要堅持不懈,不能一時風,一時雨,憑自己的興致來做。也不要這也幫那也幫,不高興的時候就誰都不幫。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這種境界,是很難達到的。現代社會,在金錢的衝擊下,很多人的一舉一動都在考慮著自己的利益,不說幫助別人,堅持不懈地幫助別人更是侈談,這也是社會為什麼呼喚雷鋒精神的真正原因。
幫助別人,不要居功自傲。幫助時應注意:不要使對方覺得接受你的幫助是一種負擔;幫助要做得自然得體,也就是說在當時對方或許無法強烈地感受到,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他會深深地體會到你對他的關心,能夠做到這一點是最理想的;幫忙時要高高興興,不可以心不甘、情不願。如果你在幫忙的時候,覺得很勉強,意識裏存在著“這是為對方而做”的觀念。假如對方對你的幫助毫無反應,你一定會大為生氣,認為我這樣辛苦地幫你,你還不知感激,太不識好歹了!
如果對方也是一個能為別人考慮的人,你也為他幫忙的各種好處,絕不會像潑出去的水,難以收回,當你有一天有事求他幫忙時,他不管才怪呢!信譽——人生最重要的“道具。”
信譽的基礎是什麼?是互相之間對人品的了解與欣賞;是人與人之間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友情。有多少人信任你,你就擁有多少次成功的辦事機會。
1835年,摩根先生成為了一家名叫“伊特納火災”保險公司的股東,因為這家公司不用馬上拿出現金,隻需在股東名冊上簽上名字就可成為股東,這正符合當時摩根先生沒有現金卻想獲得收益的情況。
很快,有一家在伊特納火災保險公司投保的客戶發生了火災。按照規定,如果完全付清賠償金,保險公司就會破產。股東們一個個驚惶失措,紛紛要求退股。
摩根先生斟酌再三,認為自己的信譽比金錢更重要,他四處籌款並賣掉了自己的住房,低價收購了所有要求退股的股份,然後他將賠償金如數付給了投保的客戶。
一時間,伊特納火災保險公司聲名鵲起。
已經身無分文的摩根先生成為保險公司的所有者,但保險公司已經瀕臨破產。無奈之中他打出廣告,凡是再到伊特納火災保險公司投保的客戶,保險金一律加倍收取。
不料客戶很快蜂擁而至。原來,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伊特納火災公司是最講信譽的保險公司,這一點使它比許多有名的大保險公司更受歡迎。伊特納火災保險公司從此崛起。
許多年後,摩根主宰了美國華爾街金融帝國。而當年的摩根先生,正是他的祖父,是美國億萬富翁摩根家族的創始人。
成就摩根的並不僅僅是一場火災,而是比金錢更有價值的信譽。還有什麼比讓別人都信任你更寶貴的呢?
信譽是一種立身處世之道,是一種高貴的品質。
在聞名世界的美國紐約自然博物館裏,陳列著一塊數百公斤重的大石頭,看上去很普通,可是仔細看,你就會發現這塊石頭有一個缺口,順著缺口看進去,會發現裏麵是一塊閃光耀眼的紫水晶。
關於這塊石頭,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它本是扔在一家美國人院內的一塊廢石,因主人覺得它有礙觀瞻,讓人把它移走。在把它往車上搬運時,不小心把它掉到了地上,摔出了一個缺口,露出裏麵包著的紫水晶——價值連城的寶物。當主人得知真相後,很平靜地說:“這塊石頭,我本來就是要丟掉的。現在雖然發現它是寶物,想必是上蒼的旨意。我一言既出,絕不反悔。我決定不占為己有,而將它送給博物館,讓更多的人來欣賞。”
這裏涉及的是一個做人的原則問題。石頭的主人說將石頭扔掉,不過是隨隨便便的一句話,並不是信誓旦旦的諾言,當真也可不當真也罷,但說話人卻以嚴肅的態度來對待自己說過的話。
中國有句古語,叫“君子一言,駟馬難追”。是說正人君子,要講信義,不能因任何原因而改變自己的諾言,隻有小人才不顧信義,言而無信。石頭的主人所說的“一言既出,絕不反悔”與中國的這句話含義是一致的,想必他是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正人君子,所以很看重自己的形象,寧可失去寶物,也不使自己的形象受損。寶物固然貴重,終可用金錢買到,而形象受損,萬金難贖。這是大義所在,隻有這樣才能求得生活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