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生活有陷阱,遇事要積極(3 / 3)

(3)尋根溯源

要頭腦冷靜地分析誤會產生的根源,找到症結之所在。如果責任在自己一方,不妨“有則改之”;如果不在,那也不必著急,有一句諺語說得好:“時間是澄清誤會的明礬”。

(4)對症下藥

消除誤會,可以采取多種方法。比如,可以與對你產生誤會的人平心靜氣地麵談,也可轉托其他人作解釋。若這些方法仍不能消除誤會,則可請朋友或上司出麵解釋問題。實際上,由於錯誤的歸因所造成的誤會,倒很容易消除。因為隻要事實擺出來,誤會就會煙消雲散。至於由於別人的成見,乃至惡意的中傷、誹謗所造成的誤會,則對於這種人格的侮辱,應該毫不怯懦,針鋒相對。對於由於偏見所造成的誤會,則不必過於重視。因為能扭轉偏見固然很好,無力改變就隨它去吧!“我行我素”這句話有時還是用得著的。須知,盡管別的誤會會嚴重挫傷你的情緒,但人的情緒應當為理智所控製。如果別人的說三道四可以左右我們言行的軌跡,那麼,我們就很難成為生活的強者。而且,在誤會麵前消極、退卻,反而會授人以柄,使你更苦惱、更消極,並由此陷入消極情緒和行為的惡性循環之中。

言語出現失誤時要枳極彌補

“人有失足,馬有漏蹄”。同樣,在人們的交際過程中,無論凡人名人,都免不了隨時可能發生言語失誤。雖然個中原因有別,但它造成的後果卻是相似的:或貽笑大方,或糾紛四起,有時甚至不堪收拾。

那麼,能不能采取一定的補救措施或者矯正之術,去避免言語失誤帶來的難堪局麵呢?回答是肯定的。具體有以下幾種技巧:

(1)及時改口

曆史上和現實中許多能說會道的名人,在失言時仍死守自己的城堡,因而慘敗的情形不乏其例。

高明的辯論家在被對方擊中要害時決不強詞奪理,他們或點頭微笑,或輕輕鼓掌。如此一來,觀眾或聽眾弄不清葫蘆裏藏的什麼藥。有的從某方麵理解,認為這是他們服從真理的良好風範;有的從另一方麵理解,又以為這是他們不屑辯解的豁達胸懷。而究竟他們認輸與否尚是個未知的謎。這樣的辯論家即使要說也能說得很巧,他們會向對方笑道:“你講得好極了!”

一次,美國總統裏根訪問巴西,由於旅途疲乏年歲又大,在歡迎宴會上,他脫口說道:

“女士們,先生們!今天,我為能訪問玻利維亞而感到非常高興。”

有人低聲提醒他說溜了嘴,裏根忙改口道:

“很抱歉,我們不久前訪問過玻利維亞。”

盡管他並未去玻利維亞。當那些不明就裏的人還來不及反應時,他的口誤已經淹沒在後來滔滔的大論之中了。這種將說錯的地點時間加以掩飾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當麵丟醜,不失為補救的有效手段。隻是,這裏需要的是發現及時、改口巧妙的語言技巧,否則要想化解難堪也是困難的。

在實踐中,遇到這種情況下,有三個補救辦法可供參考:

①移植法,就是把錯話移植到他人頭上。如說:“這是某些人的觀點,我認為正確的說法應該是……”這就把自己已出口的某句錯誤糾正過來了。對方雖有某種感覺,但是無法認定是你說錯了。

②引申法,迅速將錯誤言詞引開,避免在錯中糾纏。就是接著那句話之後說:“然而正確說法應是……”或者說:“我剛才那句話還應作如下補充……”,這樣就可將錯話抹掉。

③改義法,巧改錯誤的意義。當意識到自己講了錯話時,幹脆重複肯定,將錯就錯,然後巧妙地改變錯話的含義,將明顯的錯誤變成正確的說法。

(2)顧左右而言他

某校某班在一次高考中,數學和外語成績突出,名列前茅。校長在評功總結會上這樣說:

“數學考得好,是老師教得好;外語考得好,是學生基礎好。”

在座群眾聽罷沸沸揚揚,都認為校長說法顯得有失公正。一位教師起身反駁:

“同一個班,師生條件基本相同。相同的條件產生了相同的結果,原是很自然的事,不公平的對待,實在令人費解。原有的基礎與爾後的提高,有相互聯係,不能設想學生某一學科基礎差而能提高得快,也不能設想學生某一學科基礎好而不需要良好的教學就能提高。校長對待教師的勞動不一視同仁,將不利於團結,不能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

會場有人輕輕鼓掌,然後是一陣靜默。而靜默似乎比掌聲對校長更有壓力和挑戰意味。校長沒有惱怒,反而“嘿嘿”地笑起來,他說:

“大家都看到了吧,王老師能言善辯,真是好口才。很好,很好!言者無罪,言者無罪。”

盡管別人猜不透校長說這話的真實意思,然而卻不得不佩服他的應變能力:他為自己鋪了台階,而且下得又快又好。聽了上述回答後,無人再就此問題對校長跟蹤追擊。

既要撤退,就不宜作任何辯解,辯解無異於作繭自縛,結果無法擺脫。

(3)借題發揮

據說,阮籍有一次上早朝,忽然有侍者前來報告:

“有人殺死了母親!”

放蕩不羈的阮籍不假思索便說:“殺父親也就罷了,怎麼能殺母親呢?”

此言一出,滿朝文武大嘩,認為他“有悖孝道”。阮籍也意識到自己言語的失誤,忙解釋說:

“我的意思是說,禽獸才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殺父就如同禽獸一般,殺母呢?就連禽獸也不如了。”

一席話,竟使眾人無可辯駁,阮籍避免了殺身之禍。其實,阮籍在失口之後,隻是使用了一個比喻,就暗中更換了題旨,然後借題發揮一番,巧妙地平息了眾怒。

在現實生活中,借題發揮也大有用武之地。某中專學校在一次智力競賽中,主持人問:“三綱五常中的‘三綱’指的是什麼?”一名女生搶答道:“臣為君綱,子為父綱,妻為夫綱”。恰好顛倒了三者關係,引起哄堂大笑。當這名女生意識到答錯後,她將錯就錯,立刻大聲說道:“笑什麼,解放這麼多年了,封建的舊‘三綱’早已不存在,我說的是新‘三綱’”。主持人問:“什麼叫做新‘三綱’?”她說:“現在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上級要為下級服務,領導者是人民的公仆,豈不是臣為君綱?當前獨生子女是父母的小皇帝,家裏大小事都依著他,豈不是子為父綱?在許多家庭中,妻子的權力遠超過了丈夫,‘妻管嚴’比比皆是,豈不是妻為夫綱嗎?”她的話音一落,場上掌聲四起。大家為她的言論創新叫絕,為她的應變能力叫好。

(4)坦率道歉

被譽為“小旋風”的流行歌手林誌穎,一次有人問及他對“四大天王”的看法和對郭富城的印象,林誌穎故作詼諧道:

“四大天王麼我不知道。郭富城嘛,他是我爸爸吧?”

一語既出,舉座嘩然,人們紛紛指責他不知天高地厚。後來,他為補救失誤,重塑自我形象,在接受采訪時,坦然表示:

“說那樣的話我深感遺憾。我願公開向郭富城道歉。”

至此,這場所謂“林氏名言”的風波才算平息下去。它說明,對待言語失誤,有時公開道歉比猶抱琵琶半遮麵的掩飾來得高明。

必須指出,“坦率”的目的僅在於把問題講清楚,這不等於“直率”,解釋也必須講究策略。做錯事情之後,大多數人都會自我羞辱一陣,然後去向人低聲道歉,接著便灰溜溜地離開。但許多情況下,僅靠一句“對不起”是不足以獲得諒解的。以博拉的事件為例。有一次博拉在和同事談話時稱其上級是“機器人”,結果被上級知悉。於是博拉給上級寫了一張條子,約他抽空談一談,上級同意了。

“顯而易見,我用的那個詞絕無其他用意,我現在倍感悔恨。”博拉向上級解釋說,“我之所以用‘機器人’之類的字眼,隻不過是想開個玩笑,我感到上級對我們有些疏遠、麻木,因此,‘機器人’三字隻不過是描述我這種感情的一種簡短方式。”上級為博拉合情合理的解釋和自我批評而深受感動,他甚至當即表態,說要努力善解人意,做個通情達理的人。

把問題講清楚,通過這種方式,博拉幫助上級做到了平心靜氣,並順利地解決了他們之間的感情危機。

誠然,推卸責任是我們找借口辯解的一種方式,然而,問題不在於我們要找借口辯解,而在於我們辯解時不能太直率、太尖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