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的爬行動物在晚石炭世早期從兩棲類分化出來以後,很快就開始輻射分化,形成早期爬行動物的幾個不同分枝。在上石炭統地層裏,至少已經發現了四類早期的爬行動物,這就是杯龍類、中龍類、盤龍類和始鱷類。

杯龍類

杯龍類是一類最古老的爬行動物。因為這類動物的椎體內凹,像一隻隻杯子,所以叫杯龍類。早的杯龍類化石是發現在北美洲加拿大新斯科舍上石炭統下部地層裏的林蜥,個體小,隻有三四十厘米長。稍後的有在美國新墨西哥州下二疊統地層裏的湖龍,個體比較大,大約有一米多長。它們的頭骨構造上有許多兩棲類的特征,頭蓋堅固,頭骨後部是截平的,上下頜很長,上麵有許多鋒利尖銳的牙齒,看來它們是肉食性的,依靠捕食小型的兩棲類過活。它們在許多解剖性質上和現代蜥蜴有點相似,在行動方式上也差不多。

杯龍類特別是大鼻龍形類被認為是後期發展起來的爬行動物的基幹,從它分化出許多其他類型的爬行動物,是繼往開來的代表。它本身除其中一枝前棱蜥生活到三疊紀外,卻都在二疊紀末就滅絕了。

中龍類

中龍類出現在晚石炭世,隻在南美洲巴西南部和南非洲兩個地方找到過它們的化石,這為大陸漂移說提供了證據,因為現在兩地遠隔重洋,中龍又不是海生動物,怎麼能越過海洋呢?隻能解釋為在石炭紀南非和南美是連在一起的。

中龍是一類小型細長的爬行動物,上下頜伸長,頜上有長而鋒利的牙齒,肩腰帶比較小,四肢纖長,腳變大成為寬闊的橈足,有一條長而靈活的尾。這些形態特征說明它是水生的,一般認為是淡水爬行動物,靠吃魚類和其他水生小動物生活。

中龍類有許多特征是屬於杯龍類性質的,它的椎弓是膨大的,和杯龍類的很相似,所以很可能它和杯龍類有共同的祖先。但是它已經特化,代表爬行動物中一個很古老而獨立的進化分枝。中龍類隻生活在晚石炭世到早二疊世,很快就滅絕了。

盤龍類

盤龍類的化石發現在北美洲,特別是美國的得克薩斯州、俄克拉何馬州和新墨西哥州的上石炭統和下二疊統地層裏。

盤龍類的頭骨在許多方麵和大鼻龍形類的十分相近;脊椎骨有間椎體;四肢和杯龍類相似,但是比較細長。

盤龍類看來也是從大鼻龍形類分化出來的。它本身隻生活在晚石炭世到早二疊世。但是從它發展進化而成的、生活在二疊紀中、晚期和三疊紀的獸孔類,卻和哺乳動物相似,也是哺乳動物的祖先。所以獸孔類也叫似哺乳動物,仍然屬於爬行類。

盤龍類的確是一類很重要的早期爬行動物,在它身上已經孕育著後來的哺乳動物的胚芽。

始鱷類

始鱷類的化石最早是發現在美國堪薩斯州上石炭統地層裏的岩龍,其次是發現在南非二疊係地層裏的楊氏鱷。

岩龍是一種沒有特化的爬行動物,形態和習性有點像蜥蜴,身體和四肢都細長,適宜在地麵上快跑。楊氏鱷也是結構輕巧的小型爬行動物,能在地麵上快跑。

始鱷類是中生代稱霸的爬行動物——恐龍類的最早祖先。但是它們一直生活到新生代開始,雖然始終不十分繁盛,卻活到比它的後代恐龍類還晚。

知識點

輻射

自然界中的一切物體,隻要溫度在絕對溫度零度以上,都以電磁波的形式時刻不停地向外傳送熱量,這種傳送能量的方式稱為輻射。物體通過輻射所放出的能量,稱為輻射能。輻射按倫琴/小時(R)計算。

輻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它是“對等的”。不論物體(氣體)溫度高低都向外輻射,甲物體可以向乙物體輻射,同時乙也可向甲輻射。這一點不同於傳導,傳導是單向進行的。

輻射有實意和虛意兩種理解。實意可以指熱、光、聲、電磁波等物質向四周傳播的一種狀態。虛意可以指從中心向各個方向沿直線延伸的特性。

延伸閱讀

中國古代的神話與傳說中,龍是一種神異動物,具有九種動物合而為一之九不像之形象。具體是哪九種動物有爭議。目前公認龍的起源是多種動物的綜合體,是原始社會形成的一種圖騰崇拜的標誌。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這些已經是晚期發展了龍的形象。封建時代龍是帝王的象征,也用來指帝王和帝王的東西:龍種、龍顏、龍廷、龍袍、龍官等。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其與白虎、朱雀、玄武一起並稱“四神獸”。而西方神話中的Dragon,也翻譯成龍,但二者並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