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對爬行動物的分類,一般根據頭骨上有沒有顳孔和顳孔的個數、位置,把由古代和現代的爬行動物組成的爬行綱下分為四個亞綱:無孔亞綱、下孔亞綱、調孔亞綱和雙孔亞綱。每個亞綱下麵又分若幹個目,一共有17個目。
無孔類爬行動物
無孔類爬行動物中的杯龍類和中龍類,在二疊紀到三疊紀就已經滅絕了。杯龍類,特別是杯龍類中的大鼻龍形類是後期爬行動物的基幹;中龍類由於構造特殊,它的係統地位還沒有完全確定。有人認為應該歸入杯龍類,有人認為應該歸入似哺乳動物類。現在我們把它和杯龍類同歸在無孔類裏,實際上它是係統關係未明的早期爬行動物的輻射分化的一枝。
無孔類爬行動物中,現存的隻有龜鱉類。
龜鱉類的構造特殊,和其他許多爬行動物都不相同。從化石記錄看,南非洲二疊係地層裏曾經發現一種很破碎的稀有的化石,叫正南龜類。這是一種隻有10厘米左右的很小的爬行類,頭骨的性質不明,頜骨上和顎部邊緣帶有細小的牙齒,脊椎骨和肋骨已經特化,很可能以後發展成為龜鱉類的甲殼。所以這種動物可能對龜鱉類的起源提供一些線索。
真正的龜鱉類出現在中三疊世或晚三疊世,樣子已經和現代龜鱉類相差無幾。最早的祖先類型叫原顎龜。以後又出現兩棲龜,也是一種原始的類型。它的軀體有堅固的甲殼保護,頸部很短,頭部不能縮進殼裏,或者隻能稍微收縮一點;頭骨數目已經減少,牙齒已經從顎骨邊上消失。到侏羅紀,從兩棲龜分化出兩個分枝:一類叫側頸龜,它的頸能向兩側方向彎曲,納入殼裏;另一類叫曲頸龜,也叫隱頸龜,它的頸能曲成S形直縮入殼裏,是龜鱉類中比較成功的一類。
龜鱉類看來也是杯龍類的直接後裔。在它們的整個進化曆史中,頭骨的數目雖然已經減少,但是仍然趨向於保持原始爬行類那種堅固的頭骨,在許多進步的龜鱉類中,頭蓋骨又有開孔和退化現象。另一方麵,龜鱉類在長期生存鬥爭中又出現各種有用的適應。它是現存爬行動物中沒有牙齒的一類,顎骨上的牙齒消失了,形成了角質的喙嘴,這種喙嘴對切割肉類和植物同樣有效。肢體變得強壯,陸生種類足短趾少,海龜的足變成橈足,適宜於遊泳。而真正的特化是甲殼的發展,肋骨分化發展包裹了肢帶和肢骨的上節,來支持保護性的骨質背甲。在腹麵發生了骨質腹甲。背甲腹甲都覆蓋有角質甲套,在兩側互相連接,使它們成為完全裝甲的爬行類。龜鱉類就是這樣取得了笨重的保護適應,盡管犧牲了靈活性,卻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一直延續到現在。
現存的龜鱉類大約有四百多種,多分布在熱帶和溫帶,適應各種生活環境,如河流、沼澤、森林、沙漠等。在白堊紀,有一些龜鱉類回到海裏,成為海龜,如玳瑁、綠蠵龜、赤蠵龜,有的長1米以上。
下孔類爬行動物和似哺乳動物
下孔類爬行動物中的原始類型就是盤龍類,最初的盤龍類叫蛇齒龍類,其中有早二疊世的巨蜥龍,是一種中等大小的爬行動物,體長1.5米,具有蜥蜴的一般形狀;二疊紀的蛇齒龍,是一種比較大的爬行動物,體長1.5~2.5米。它們都是一些吃魚的動物,主要棲居河流、池塘邊。
盤龍類主要是晚石炭世和早二疊世的動物,大多出現在北美洲。到中二疊世和晚二疊世,盤龍類發展成為獸孔類,即似哺乳動物,它們一直延續到三疊紀。獸孔類化石在世界各地都有發現,而南非的卡魯平原發現的更多。
調孔類爬行動物
調孔類爬行動物中最原始的是從杯龍類中早期發展出來的原龍類。原龍類出現在二疊紀,延續到三疊紀。
二疊紀的原龍類是小型的、形狀像蜥蜴的爬行動物,是陸生的,可能生活在灌木叢裏,伺食昆蟲或其他小爬行動物。到三疊紀,原龍類向不同的方向特化。在三疊紀結束的時候,原龍類趨於滅絕。
在三疊紀,從原龍類沿三個獨立方向發展,分別以楯齒龍類、幻龍類和蛇頸龍類為代表,它們都是海生的爬行動物。
(1)楯齒龍類
楯齒龍類生活在早三疊世,它們特化成為在淺海裏生活的爬行類,靠吃海底介殼類動物過活。它們結構笨重,身體粗壯,頭骨、頸部和尾部都短,四肢骨中等長度,四足是比較小的橈足,背部有保護甲。腹麵有由堅固骨棒組成的腹肋筐。牙齒特化,前排成水平的,像是很有效的鉗子,後排成寬大的磨石狀,在強壯的頜部肌肉收縮下,可以壓碎堅實的海生介殼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