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爬行動物的演變(2 / 3)

楯齒龍類隨著三疊紀的結束而滅絕。

(2)幻龍類

幻龍類是和楯齒龍類同時代的靠吃魚類生活的海生爬行動物,也隻生活在三疊紀。這是一些從小型到中型的長形爬行類,有很長的可以彎曲的頸,有發達的腹肋筐,四肢變長,相當強壯,四足是短的橈足,能爬上陸地。

(3)蛇頸龍類

蛇頸龍和幻龍同屬調孔類中的蜥鰭目,蜥鰭目爬行動物也叫鰭龍類。幻龍是小型原始的鰭龍類,蛇頸龍是大型進步的鰭龍類。

蛇頸龍基本上繼承了幻龍類的型式,隻是軀體增大。它的樣子活像一條蛇套在一隻烏龜殼裏,頭很小,頸很長,軀體寬短而扁平,四足是很大的肉質橈足,能快速劃動,並且能迅速轉身。它的上下頜骨結構也比幻龍類有所改進,是凶殘的肉食類,不僅吃魚,也吃自己的幼仔和其他海生爬行類。它也像幻龍那樣能爬上陸地。

蛇頸龍類從晚三疊世開始出現,身體逐漸擴大;到侏羅紀已經遍布全世界,身長達到3~6米;到白堊紀末期,身長達到最長,可以到18米。它們在侏羅紀和白堊紀的水域裏稱霸一時,到白堊紀末滅絕了。

雙孔類爬行動物

雙孔類爬行動物可以分成兩大類。又可以分成兩個次亞綱:一個次亞綱叫鱗龍次亞綱,包括始鱷目、喙頭目和有鱗目,有鱗目又包括蜥蜴類和蛇類;另一個次亞綱叫初龍次亞綱,包括槽齒目、鱷目、蜥臀目、鳥臀目和翼龍目。

現存的爬行動物,除了屬於無孔類的龜鱉類已經在前麵講過之外,其餘幾類都屬雙孔類。

鱗龍類中的始鱷類,我們已經介紹過了,它從晚石炭世一直生活到新生代初期。

(1)鱗龍次亞綱——喙頭類

喙頭類根據化石記錄,出現在三疊紀初期,在三疊紀曾經繁盛過一時,分布到全世界。有一些形體相當大,如巴西的堅喙蜥,體重有近100千克的。三疊紀以後,分布就受局限。

現存的喙頭類爬行動物隻有一種,叫做楔齒蜥或喙頭蜥,殘存在新西蘭附近的少數島嶼上,所以也叫新西蘭蜥蜴。它的身長可以達到75厘米,看上去像隻大蜥蜴,體表覆有顆粒狀小鱗,背和腹側有薄板狀大鱗,背中線上有一排棘狀的鱗。它的頭部還有鬆果孔,表明它還保留著原始的形態,所以被看做是一種活化石。

(2)鱗龍次亞綱——蜥蜴類

蜥蜴俗名四腳蛇,實際上,蛇卻是四腳退化的蜥蜴。蜥蜴和蛇在顎骨和翼狀骨上有發育完好的牙齒。

蜥蜴類從三疊紀晚期開始,到侏羅紀就已經沿著各種不同的適應路線輻射發展,並且以後一直保持著這一特色。白堊紀曾經發展出某些巨蜥類,體長達到9米以上,適應於回到海裏去生活,如海王龍,屬於滄龍類,短期繁盛後到白堊紀末滅絕。

現代的蜥蜴類大約有3800種,是現存爬行動物中種類最多的一個類群。體長從十幾厘米長的小型蜥蜴到幾米長的巨蜥類。常見的壁虎(也叫守宮)、避役(也叫變色龍)都是小型的。

(3)鱗龍次亞綱——蛇類

蛇類是所有爬行類中最後進化形成的,實際上是高度特化了的蜥蜴。由於化石記錄沒有保存下來,現在還不清楚它們的進化曆史。它們的四足退化,其中蟒蛇還保留有後肢的痕跡。但是全身的骨骼和肌肉卻發展得能夠靈活地遊動,它們有的退居到水裏,有的隱居在密林和岩石叢中,有一部分在中新世又發展出了毒牙,在生存鬥爭中能夠延續到現在。

現在的蛇類大約有3000種,是現存爬行類中僅次於蜥蜴的一個類群。它們生活在地球上的大部分地方,甚至到了北極圈和南美洲南端。它們大部分生活在森林、草原、荒漠和山地裏,少量生活在樹上、地下和水裏。常見的遊蛇(水赤鏈)、赤鏈蛇(火赤鏈)、烏鞘蛇都是無毒蛇,金環蛇、銀環蛇、眼鏡蛇、蝮蛇、五步蛇、竹葉青、響尾蛇等都是毒蛇。

(4)初龍次亞綱——槽齒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