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爬行動物的演變(3 / 3)

槽齒類在二疊紀末出現,到三疊紀末滅絕。這一類爬行動物的曆史雖短,種數也不很多,但是在爬行動物進化史上卻有重大意義,它是統治中生代的主要爬行動物恐龍類的祖先。

槽齒類中又可以分做四類。

①古鱷類:最早、最原始的一類,出現於晚二疊世,以南非下三疊統地層裏發現的引鱷為代表。身體和四肢都很粗壯,用四足行走,頭骨相對較長,還保留著許多原始的特征,隻是槽齒類進化的旁枝。

②假鱷類:在槽齒類進化係統中較重要的一類,它們在許多方麵表現出初龍類的典型的進化趨向,以南非下三疊統地層裏發現的派克鱷作為代表。這是一種小型的肉食性爬行動物,身長大約60厘米,骨的構造纖弱,很多部分是中間空的,前肢比後肢小。它的牙齒都生在齒槽裏,這就是槽齒類這個名字的由來。它的背部中央有兩排骨板,這是假鱷類的一個共同特征。歐洲的鳥鱷、北美的黃昏鱷都屬於假鱷類。

③恩吐龍類:在後期的槽齒類中,有一枝向著身體裝甲的方向發展的一類爬行動物,以三疊紀晚期歐洲的恩吐龍為代表。它的身體已經裝備了全套甲胄,可以避免遭受敵人攻擊。它的頭骨和牙齒都弱小,顯然不是肉食性的。它的體重不小,因此隻能是四肢行走;但是前肢顯然比後肢小,表明它們是從兩肢行走的假鱷類演變來的。歐洲的鍬鱗龍、北美的正體龍和有角鱷屬於這一類。

④植龍類:是和恩吐龍類同樣向身體增大方向發展的一枝,如植龍和狂齒鱷,是一些凶惡貪吃的肉食性爬行動物,棲居在溪流湖泊裏,吃魚或其他可能捕到的動物過活。它們的頭骨和下頜骨都伸長,有鋒利的牙齒。鼻孔長在高出頭部的小丘狀突起的頂上,以便在水下潛遊的時候露出水麵進行呼吸。它們的四肢強壯,可以在陸上行走,但是前肢仍比後肢小,可知它們的祖先也是兩肢行走的假鱷類。

槽齒類本身雖然在三疊紀末滅絕了,但是從它分化出來的恐龍類和翼龍類卻在侏羅紀和白堊紀稱霸陸地並且占領空中,還有鱷類一直生活到現代。

(5)初龍次亞綱——鱷類

鱷類最早出現在三疊紀末期。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原鱷是一種中等大小的爬行動物,體長大約一米左右,是四足行走的,但是後肢比前肢長得多,明顯地表示它是槽齒類中的兩足行走的假鱷類的後裔。從原鱷發展到早侏羅世的中鱷,從早侏羅世到白堊紀十分繁盛,繼續到新生代初。

在白堊紀,從中鱷又發展出兩枝比較進步的類型:西貝鱷類和真鱷類。

西貝鱷類是近十幾年來才在南美洲發現的,主要特點是頭骨高而側扁,牙齒扁平。現在已經滅絕了。

真鱷類就是現代的鱷類。它的特點是內鼻孔靠後退到顎骨後麵,使從外鼻孔經內鼻孔到肺部的呼吸道不通過口腔而通過咽喉後方。在現代鱷類中,舌頭後麵有一個特殊的活瓣,可以使呼吸道和口腔分開,使呼吸和進食能同時進行,這是水生生活的一種適應。

知識點

玳瑁

玳瑁,脊椎動物,爬行綱,海龜科。一般長約0.6米,大者可達1.6米。頭頂有兩對前額鱗,上頜鉤曲。背麵的角質板覆瓦狀排列,表麵光滑,具褐色和淡黃色相間的花紋。四肢呈鰭足狀。尾短小,通常不露出甲外。性強暴,以魚、軟體動物、海藻為食。產於黃海、南海、東海及熱帶、亞熱帶沿海。卵可食;角質板可製眼鏡框或裝飾品;甲片可入藥。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延伸閱讀

響尾蛇脊椎動物,爬行綱,蝮蛇科(響尾蛇科)。一種管牙類毒蛇,蛇毒是血循毒。一般體長約1.5~2米。體呈黃綠色,背部具有菱形黑褐斑。尾部末端具有一串角質環,為多次蛻皮後的殘存物,當遇到敵人或急劇活動時,迅速擺動尾部的尾環,每秒鍾可擺動40~60次,能長時間發出響亮的聲音,致使敵人不敢近前,或被嚇跑,故稱為響尾蛇。

響尾蛇眼和鼻孔之間具有頰窩,是熱能的靈敏感受器,可用來測知周圍敵人(溫血動物)的準確位置。肉食性,喜食鼠類、野兔,也食蜥蜴、其他蛇類和小鳥。常多條集聚一起進入冬眠。卵胎生,每產仔蛇多達8~15條。主要分布於南、北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