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古生物學上的恐龍,並不包括所有的用“龍”命名的古代爬行動物。如我們前麵講過的杯龍、中龍、盤龍、原龍、蛇頸龍、魚龍、翼龍,都不屬於恐龍。
古生物學家按照腰帶(俗稱骨盆)的不同把恐龍類分成兩類。一類恐龍的腰帶結構是三射型:上麵是一根腸骨,下麵是一根坐骨向下向後伸展,一根恥骨向下向前伸展,這種結構和蜥蜴的相似,所以叫它蜥龍類,屬於雙孔亞綱的蜥臀目;另一類恐龍的腰帶結構是四射型:腸骨的前部和後部大大擴張,下麵坐骨和恥骨平行,坐骨和恥骨的後部擠在一起,恥骨前部還有一個大的突起,這種結構和鳥類的相似,所以叫它鳥龍類,屬於雙孔亞綱的鳥臀目。所以,現在古生物學上的所謂恐龍,隻指雙孔亞綱中的蜥臀目和鳥臀目兩個目,或者說隻指蜥龍類和鳥龍類兩大類。不是所有叫“龍”的爬行動物都是恐龍。
蜥龍類
蜥龍類雖然腰帶像蜥蜴,但是和蜥蜴的親緣關係並不太近。蜥蜴在雙孔亞綱裏屬於鱗龍次亞綱,而蜥龍類屬於初龍次亞綱,是槽齒類的後裔。蜥龍類向兩個方向發展:
從腔骨龍到霸王龍
最早的蜥龍類以北美洲的腔骨龍作為代表,發現在新墨西哥州北部上三疊統地層裏。這是一些小型的兩足行走的恐龍,骨骼中空,結構輕巧,身長2米左右,體重不過20多千克。它的後肢強壯,形似鳥腿,善於奔跑;前肢短小,有如靈活的“手”,適宜於攀緣和掠取食物。它的身體以臀部作為支持點,後麵有長大的尾和軀體前部保持平衡;頸部比較長,能彎曲;前端是尖狹的初龍式的頭骨,頜骨長,裝有銳利的鋸齒狀的槽齒,說明它是肉食性的;頭骨結構精巧,有巨大的顆孔和前眼窩。
以腔骨龍為代表的虛骨龍類是蜥龍類中的獸腳類的祖先。其特點肉食性,且始終保持兩足行走的方式,屬於蜥臀目的獸腳亞目。獸腳類從侏羅紀分四個適應的方向進化。
第一個方向是體型始終保持小型,如晚侏羅世的小鳥龍類。它們的前肢加長,更加靈活。
第二個方向是向體型中等大小發展,這是從白堊紀開始的。北美洲和亞洲的白堊係地層裏找到的似鳥龍類就是這一方向的代表,它們的大小和一隻大鴕鳥差不多,樣子也很像鴕鳥,所以也叫鴕鳥龍。
第三個方向是發展到恐爪龍類,也是在白堊紀發展起來的。恐爪龍類的體型從小型到中型,前肢和手顯著地增大,腳的第二趾有彎刀形的爪,可能是一種攻擊和防禦用的武器。
第四個方向是發展成為大型、凶猛的肉食龍。主要出現在晚三疊世,到侏羅紀開始繁盛。如異龍、角齒龍、巨齒龍等。美洲、歐洲、非洲、亞洲都發現過它們的遺骨。肉食龍發展到白堊紀達到鼎盛時期。白堊紀的肉食龍中著名的有懼龍、霸王龍。
霸王龍首先發現在北美,它全長可以達到17米,高6米,體重8噸以上。它的頭骨長1.2~1.5米,上麵有小的開孔,可以附著強有力的咀嚼肌;下頜粗壯,關節靠後,嘴能張得很大;牙齒像短劍,一生要換幾次,這是對撕碎、咀嚼肉類的適應。它的頸部縮短,可以加強抬舉力量。它的前肢已經退化到沒有什麼用處的程度,後肢粗壯有力,腳很結實,有三趾,趾端有利爪,都是搏鬥和撕裂食物的有力武器。
肉食龍的確是中生代特別是侏羅、白堊兩紀的一霸。但是到白堊紀末,它們全都滅絕了。
從祿豐龍到馬門溪龍和盤足龍
三疊紀的原始蜥龍類,不僅有小巧的腔骨龍,同時還有體型相當大的一類,叫板龍類,或者叫原蜥腳類,屬於蜥臀目的古腳亞目。
板龍發現在德國和南非的三疊係地層裏,因為恥骨呈板狀,所以起名叫板龍。以在中國雲南祿豐縣的下三疊統地層裏發現的祿豐龍為代表。祿豐龍體長大約4~6米,高2~3米,頸部和尾部都比較長,三角形的頭和身體相比顯得很小,嘴向前突出,牙齒細小,適宜於磨碎植物,顯然是植食性的。它的前肢短小,後肢粗壯,行走的時候成半直立式,常在沼澤邊用後肢踏躂,有時也用前肢著地彎腰弓背地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