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腳類除了板龍類是植食性的之外,還有一些肉食性的,叫古蜥龍類。

古腳類是蜥龍類的係統進化中一個時間短暫又不繁盛的分枝,它的時代隻限於三疊紀。但是板龍類中有一些種類以後發展成為侏羅紀和白堊紀的巨大的蜥腳類。

蜥腳類是一類巨大的植食性的、生活在沼澤湖泊裏的恐龍,屬蜥臀目中的蜥腳亞目。

蜥腳類是所有古今陸生動物中最巨大的,隻有水裏的鯨能超過它。巨大的蜥腳類恐龍中,有發現在北美和非洲的上侏羅統地層裏的梁龍,身長可以達到30米,是已知最長的恐龍;發現在北美的上侏羅統地層裏的雷龍,身長可以達到22米;發現在東非的腕龍,身長24米多。還有發現在中國四川宜賓馬門溪的上侏羅統地層裏的馬門溪龍,和山東蒙陰下白堊統地層裏的盤足龍。這些巨大的蜥腳類在白堊紀末全部滅絕了。

鳥龍類

恐龍類中的另一大類是鳥龍類。鳥龍類和蜥龍類中的蜥腳類一樣,也全是植食性的。植食性使鳥龍類的牙齒趨於退化。它們的頜骨通常具有喙的構造,而且在下頜骨前方有一個分離開的沒有牙齒的骨頭,叫前齒骨,作為喙嘴的下麵部分。這是鳥龍類的最顯著的特征之一。

鳥龍類既是植食性的,不需要去進攻別的動物,所以沒有進攻性的武器。但是鳥龍類為了防禦敵人特別是肉食龍的襲擊,發展出各種光怪陸離的防身設備:甲板、棘刺和角。這些裝備給恐龍世界增添了奇異的色彩,也是長期適應的結果。

鳥龍類也和蜥龍類一樣,是在三疊紀晚期就出現的。鳥龍類所屬的鳥臀目一共分四個亞目,這就是鳥腳亞目、劍龍亞目、甲龍亞目、角龍亞目。

鳥腳類

鳥腳亞目是一個大而且雜的亞目,包括從三疊紀晚期到白堊紀的一些屬類,它們的後肢的姿勢和腳的三趾構造和現代的鳥類相像,所以叫做鳥腳類。以在英國和北美的上侏羅統地層裏找到的彎龍類為代表。

彎龍是一類小型到中型的恐龍,身長從2米到6米,主要用後足行走,有時也用四足行走。從一般結構來看,它比小型獸腳類恐龍笨重,大概是不善於快跑的。它的頭骨低平,顳孔很大,眶前孔相對地比較小,顯示出鳥臀類中一個新的發展方向,就是眶前孔的退化。它的牙齒呈磨盤式,表示是植食性的。所以彎龍是一類沒有自衛能力的素食者。

鳥腳類從彎龍向著三個適應方向進化。

一枝繼續保留彎龍的構造,隻是向增大體型的方向發展。歐洲下白堊統地層裏發現的禽龍可以作為代表。禽龍的樣子就像放大了的彎龍,體長10米左右。它們的大拇指變得像尖利的釘頭,這可能是一種有力的防禦武器。

第二枝可以白堊紀晚期的腫頭龍作為代表。腫龍類身體粗壯,用後肢行走。它的特點是頭骨頂部特別腫厚,有近10厘米厚的骨頭形成巨瘤。由於頭骨隆起,頭骨上的頹孔也完全封閉。有的大型腫頭龍的頭骨邊緣和前端還有許多瘤狀突起。

第三枝是鳥腳類中最奇特也最成功的一枝,以白堊紀晚期的鴨嘴龍類作為代表。大多數鴨嘴龍的身體很大,體長可以達到十幾米,體重幾噸。它也用兩足行走,後肢粗壯,足寬大有力,有蹼。頭骨很長,有一個扁闊的“鴨嘴”,頜骨上長有菱形牙齒,所以也叫菱齒龍類。牙齒密集叢生在一起,數目多達兩千枚,這是對磨碎植物性食物的一種適應。

劍龍

劍龍類基本上是侏羅紀的類型,繼續生存到白堊紀初期就滅絕了,是恐龍類中第一個滅亡的大類。

劍龍類也叫骨板龍類,實際上也是一種彎龍式的恐龍,隻是身體變得很大,體長6米多,因此又回到四足行走方式,特點是背上長了特殊的骨板,劍龍的骨板三角形,兩排交錯排列,骨板外麵可能還有一層角質。劍龍的尾是防身的有力武器。劍龍受到敵人攻擊的時候,就揮動它帶刺的尾給敵人以致命的回擊。

甲龍

甲龍類是白堊紀的類型,從白堊紀早期延續到白堊紀末,是繼劍龍類之後的一種鳥龍類。甲龍體態笨重,四足行走,防護裝備相當完備。它的頭頂和整個背部被五角形的骨甲嚴嚴實實地包裹起來,軀體兩側還有長的骨刺,尾端有一大骨塊,向敵人回擊就像一個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