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龍

角龍類是恐龍中最晚發展的一枝,它們在白堊紀晚期才出現,到白堊紀末就滅絕了。它們不但是鳥龍類中的末代子孫,也是整個恐龍類中的末代子孫。和其他恐龍相比,它們的曆史最短。但是在白堊紀晚期,它們適應的範圍相當廣,形態多樣化,是恐龍中最奇特的一個類群。

原始的角龍可以在亞洲戈壁地區上白堊統地層下部發現的原角龍和北美發現的秀角龍作為代表。

原角龍是恐龍中被了解得最詳細的一類。它們有一係列成年和幼年各個生長階段的化石,並且有好幾窩恐龍蛋化石,蛋裏還有沒出殼的小原角龍。原角龍和秀角龍的身體都比較小,長不到2米,用四足行走。頭骨都有像鸚鵡嘴龍那樣的構造。頭骨後部的頂骨和鱗骨向後擴張,形成一個寬大帶孔的折皺的骨板,叫做“頸盾”,起保護頸部和附著的肌肉的作用。

角龍類的進化首先表現在體型增大。晚期的角龍體長達到6米以上,體重達到6~8噸。其次,在頭骨上生了角。此外,頸盾上發生了各種變化。例如獨角龍體長6米,頭骨的鼻子上有一隻大角,眼睛上麵各有一隻小角,頸盾很短,兩邊各有兩個大孔。

角龍是巨大的素食恐龍。它們的自衛武器就是角。它們遇到敵人的時候,會利用長而銳利的角,靠頸部結實肌肉的支撐和沉重身體所產生的力量向前衝刺,刺得敵人遍體鱗傷。

天空中的翼龍

侏羅、白堊兩紀,當地球上的陸地和水域被恐龍和其他爬行動物統治著的時候,另外有一類初龍類爬行動物卻飛上了天空,這就是翼龍。翼龍類屬於雙孔亞綱、初龍次亞綱中的翼龍目,和恐龍類的蜥臀目、鳥臀目是平行發展的兄弟。

翼龍類是在侏羅紀初期出現的,以後發展成多種類型,有一部分繼續生活到白堊紀,到白堊紀末期全部滅絕。以侏羅紀的喙嘴龍為代表。

喙嘴龍體長大約60厘米,頭骨是典型的初龍式,長而窄,有兩個顳孔,嘴裏長有長的尖齒,可能是對捕食魚類的一種適應。頭骨長在一個長而能彎曲的頸上,頸部以後的背脊短而結實,肩帶和腰帶之間具有一係列相連續的肋骨。尾部很長,末端有塊菱形的皮膜,可能是作為平衡器官用的。前肢高度特化,變成翼膜,成了飛翔的器官。翼膜由原來的第四指極度伸長作為支架,前三指退化成小鉤狀,第五指消失。從腕部向前伸出一個鉤狀突起,這叫翼骨,幫助支持翼膜。

喙嘴龍能作連續飛行,在湖泊附近滑翔,常常俯衝捕食在水麵遊泳的魚類。休息的時候,它靠三個退化成小鉤狀的趾吊在岩壁上或樹枝上,就和現代的蝙蝠相似。如果落在地上,它就會異常笨拙,變得束手無策了。

侏羅紀晚期,從喙嘴龍類中分化出了另外一類翼龍,叫翼指龍,也叫翼手龍。

翼指龍的尾巴已經退化到接近消失的程度;牙齒也大大退化,甚至消失;頜部變成了鳥喙的樣子;頭骨不僅向前伸長,還同時向後伸長,形成一塊長的冠狀突起。它們的體型不大,小的隻有麻雀大,大的也隻有老鷹那麼大,但是翼展很大。

翼指龍生活在湖濱海邊,大概像現在某些水鳥那樣,在空中滑翔盤旋,尋找水裏的魚類,一看見遊近水麵的魚,就俯衝下去撈起來吃掉。

知識點

滑翔

指物體不依靠動力,利用空氣的浮力在空中飛行。

延伸閱讀

《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是一部科幻冒險電影,由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執導,改編自邁克爾·克萊頓於1990年發表的同名原著小說。《侏羅紀公園》至2007年為止仍名列全球票房榜前十名之內,首集票房成功之後並發展成係列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