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靈長類的早期進化(1 / 2)

靈長類是動物中最高等的一類。實際上,靈長類歸在有胎盤類哺乳動物的第一大類群,和最古老的有胎盤類食蟲類有非常密切的親緣關係,為什麼這樣說呢?

我們先來看看現存的靈長類從低等到高等排列的一些代表動物:樹鼩一狐猴和眼鏡猴一闊鼻猴和狹鼻猴、猿類一人類。這正反映了靈長類的進化順序。

要說明靈長類和食蟲類的基本親緣關係,就要從樹鼩說起。

現代分布在我國西南地區和海南島以及東南亞地區的東方樹鼩,身體大小像鬆鼠,有一個長的吻部和一條長的尾巴,腦子比較大,眼睛也大,眼睛和顳區之間有一塊骨頭隔開。樹鼩的大拇趾和其他四趾有點分開。它的食物除蟲類外,有一部分是果實。

樹鼩的身體結構和食性,正表明原始靈長類從食蟲類過渡到靈長類的特點。一方麵它和現代樹棲的食蟲類十分相似,另一方麵它又具有靈長類向高等方向發展的基礎。

從某方麵說,原始靈長類是身體結構最不特化的動物,不特化才有條件向高級的方向進化。原始靈長類的四肢很靈活,大拇趾和其他四趾分開,便於攀爬樹木和執握物體。原始靈長類的腦顱很大,眼也很大,具有雙眼立體視覺的能力;眼眶和顳區有骨隔開,到了進步的靈長類,眼睛就完全被封閉在眼眶之中。這些特點在靈長類的進化曆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早期靈長類在進化過程中由食蟲逐漸改變到食果實以至雜食,食性的改變在靈長類的進化曆程中也是很重要的一步。有的科學家認為,靈長類從食蟲類分化出來,正是由於食性和生活習性的改變引起的。因為它們生活在森林裏尋覓各種果實,最終改變了它們的形態結構和生理機能,為靈長類的進化創造了重要條件。

從白堊紀的原始食蟲類輻射發展出一枝原始樹鼩,到古新世,從原始樹鼩發展出原始狐猴和眼鏡猴。

狐猴在古新世的時候廣泛分布於亞洲、歐洲和美洲,我國也找到過始新世的藍田狐猴化石。但是現代的狐猴隻生活在非洲馬達加斯加島和它附近的島嶼。它的一般特征是:身體比較小,尾巴長;四肢長而容易彎曲,有能執握樹枝的手腳;吻長而尖,臉部有點像狐狸,眼睛大,下門齒很長,向水平方向伸出。它吃昆蟲和果實生活。

眼鏡猴又叫跗猴,在古新世的時候也分布比較廣,我國也找到過始新世的黃河猴、秦嶺盧氏猴等化石。但是現代的眼鏡猴隻分布在菲律賓南部以及加裏曼丹和蘇門答臘等地。它的大小和鬆鼠相近,體外被有柔順的毛;巨大的雙眼靠得很近,直視前方,活像戴著一副眼鏡,所以叫眼鏡猴;鼻子被擠得又小又窄,外耳很大。它的行動方式是用後肢直立地跳躍,它的腳板很長,所以叫它跗猴,“跗”就是腳板的意思。它以昆蟲和其他小動物作為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