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切,小張都看在眼裏,直到老劉徹底潰敗的那一天,她拍了拍古童的肩膀,說道:“做的不錯,比我當時處理的要快。”古童懊悔道:“早聽你的就好了,我以為每個人都有個底線,不會做的太過分。沒想到,碰到位極品……”小張笑笑:“慢慢來,你對我還不是特別信任,當然對我的建議不會特別相信,咱倆互相磨合,才會更好。”古童點點頭,默默地品味著這句話。
每個年輕人都有自己的主張和堅持,尤其到了一個新的環境,麵對同樣的業務,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而年輕人的自信和驕傲讓他們覺得自己的創新是有很大空間的,自己的方法會更高效地解決問題,於是對老員工的做法或者方式不予理睬或者陽奉陰違。結果,在走了很多彎路之後才發現,老員工的做法自有他們的合理之處,他們在這個環境中工作多時,堅持下來,必然有他們的生存法則。
就像古童的遭遇,可能新人初到一個集體,碰到一個年長的刺頭員工,下意識地反應都是忍讓、逃避。但是他們卻不真正清楚,這位刺頭的性格到底如何,對付不同的刺頭要有不同的方式,而小張這些老員工早就摸透了老劉這類刺頭的性格,逃避、忍讓對她來說隻會讓刺頭得寸進尺;隻有針鋒相對,言語相激,才會讓欺軟怕硬的刺頭知難而退。而古童正是不認同小張他們的做法,所以走了一個小圈子,還好,回頭的早。
但是,在模仿的同時,還要學會分析對比,自己固有的做事方法與其他人有什麼不同,業務也好、人際也好,自己哪方麵沒有想到等,都是要認真考慮的。新人階段,就是要不斷地積攢實力,利用一切的時間不斷提高自己。
【職場“催熟”貼士】
年輕人在剛入職場時,首先要做的不是懷疑,而是相信,從老員工身上尋找共性,這些共性也許不是你擁有的,但很有可能是你需要的。
學的多了,積累的多了,經驗也就多了。多做、多問、多看,才能讓新人快速的融入環境,與公司的大步調一致,這樣才會走得更快、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