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王世貞已說得很清楚,“三白”乃“米白、水白、曲白也”。當時蘇州流行的酒不止一種,但都不及三白酒,《隨園食單·茶酒單》說:“如蘇州之女貞、福貞、元燥,宣州之豆酒,通州之棗兒紅,俱不入流品,至不堪者。”
明代太倉還有一種酒,名為靠壁清,王世貞《酒品前後二十絕》曾詠之,小序曰:“靠壁清白酒,出自家鄉,以草藥釀成者,鬥米得三十甌。瓿置壁前,一月後出之,味極鮮洌甘美。”詩曰:“酒母啾啾怨夜闌,朝來玉液已堪傳。黃雞紫蟹任肥美,與汝相將保歲寒。”顧祿《清嘉錄》卷十說:“以草藥釀成,置壁間月餘,色清香洌,謂之靠壁清,亦名竹葉青,又名秋露白,鄉間人謂之杜茅柴,以十月釀成者尤佳,謂之十月白。”沈朝初《憶江南》詞曰:“蘇州好,天氣正清和。滿地紅茵鶯粟綻,一庭翠幕牡丹多。酒色嫩新鵝。”自注:“蘇城俱於臘底釀酒,四月中謂之窨清,色味俱佳。”這窨清應該就是靠壁清。
曆史上,蘇州環石湖地區是釀酒業的集中之地,乾隆《吳縣誌》卷二十四記道:“新郭、橫塘、李墅諸村,比戶造釀燒糟為業,橫金、下保、水東人並為釀工,遠近皆用之。”袁學瀾《姑蘇竹枝詞》詠道:“數點梨花明月寺,一陂春草牧牛庵。青山荷鍤行隨意,新郭家家是酒簾。”自注:“牧牛庵在新郭鎮,隋楊素移郡橫山下,新郭即其遺址,其民皆釀酒為業。”晚清時,新郭、橫塘、蠡市諸鄉,比戶造酒,而其釀酒人,多自橫涇而來,故有橫涇燒酒之說。光緒九年十月十八日《申報》有這樣的報道:“酒為蘇城出產之一,燒酒之鍋聚於橫涇,燥酒之作盛於蠡墅,蓋以石湖之水,清而且腴,挹彼注滋,固甚便也。近日酒價頓跌,每做二千觖,不過十二三元,可謂賤極。”橫涇還有一座酒仙廟,乃釀酒業奉祀,顧震濤《吳門表隱》卷九記道:“酒仙廟在橫金鎮,祀杜康、儀狄,宋元豐二年建,釀酒同業奉香火。”
康熙時,五龍橋西仙人塘,以狀元紅最為著名,味極醇厚,章法《蘇州竹枝詞》詠道:“仙人塘畔酒家翁,佳釀陳陳甕盡豐。載向市廛零躉賣,乞兒都醉狀元紅。”道光時,蘇州又有以洞庭真柑釀酒,稱為洞庭春色,袁學瀾《姑蘇竹枝詞》詠道:“洞庭春色滿杯中,泛艇垂虹數友同。正是蓴香鱸膾熟,三高祠下醉秋風。”晚近又有煮酒,周振鶴《蘇州風俗》說:“惟煮酒以臘月釀成,煮過,泥封,經兩三歲最醇。或加木香、砂仁、金橘、鬆仁、玫瑰、佛手、香椽、梅蘭諸品,味更清洌。”
吳江盛澤出產的酒,除三白酒、杜茅柴外,還有生泔酒,即冬釀酒,蚾叟《盛澤食品竹枝詞》詠道:“生泔薄酒好消閑,有客提壺市上來。更盡一杯成淺醉,天寒一樣可酡顏。”沈雲《盛湖竹枝詞》也有“生泔白酒暖茅柴,羊肉開缸味最佳”之詠。吳江同裏也出酒,嘉慶《同裏誌》卷八記道:“酒,出漆字圩孫氏,名孫三白;出衝字圩梅氏,名梅鬆雪,並遠近馳名。”
蘇州人家自釀米酒,有“菜花黃”和“十月白”之分,都以釀造時節得名,“菜花黃”釀於菜花盛開之時,略帶黃色,“十月白”則釀於十月,色如玉液,兩者都清洌醇厚。蔡雲《吳歈百絕》曰:“冬釀名高十月白,請看柴帚掛當簷。一時佐酒論風味,不受團臍隻愛尖。”自注:“吳下酒惟十月造者最清洌。湖蟹有九雌十雄”之目。持螯下酒,自是美食勝事。常熟北門外盛產桂花,那裏的居民自釀桂花白酒,用糯米和桂花同蒸釀造,清潔醇厚,有濃鬱的桂花香,特別適口,乃是常熟民間的佳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