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政(2)(2 / 3)

拒絶接受陋習,謹慎鄭重辦理公事,嚴格要求家人及僕役,與製臺、府、縣等推誠相待,這幾點都與我的看法相合,聲譽也必定會一天天隆重興起。

評點

同治五年三月中旬,老九來到武昌,接任湖北巡撫一職。朝廷之所以任命老九為鄂撫,主要目的還是想借重他的軍事才幹,配合正在剿撚戰場上的曾氏。老九無一天地方行政官員的經歷,一上任便做一省之長,身為大哥的曾氏免不了要在這方麵為弟弟指點一番。這幾段分別見於該年三月十六、三月二十六、四月二十一日家信中的話,説的便是這些指點。歸納起來,其要點在:一善待紳士,二用人慎重,三對人謙敬,四拒絶陋習,五嚴防門內,尤其是“天下之事理人才為吾輩所不深知不及料者多矣”這句話,真可為一切處高位者之座右銘。

學郭子儀

古稱郭子儀功高望重,招之未嚐不來,麾之未嚐不去。餘之所處,亦不能不如此。

譯文

古時説郭子儀功高望重,尚且招之沒有不來,揮之沒有不離開。以我目前的處境,也不能不這樣。

評點

郭子儀功大位高而能持盈保泰,仗的是他不居功不自傲,始終對上司(皇上)謙恭盡職。曾氏很欽佩郭子儀,時時以郭為表率。

從波平浪靜處安身

嗣後奏事,宜請人細閲熟商,不可壹意孤行是己非人為囑。弟克復兩省,勳業斷難磨滅,根基極為深固,但患不能達,不患不能立,但患不穩適,不患不崢嶸。此後總從波平浪靜處安身,莫從掀天揭地處著想。吾亦不甘為庸庸者,近來閲歷萬變,一味向平實處用功,非萎靡也,位太高,名太重,不如是,皆危道也。

譯文

以後上奏言事,宜請人仔細閲讀反覆商量,不可一意孤行肯定自己指責別人,這是我的叮囑。弟收復兩個省城,勳業絶對難以磨滅,根基極為深固,祇怕不能通達,不怕不能成立,祇怕不穩妥,不怕不崢嶸。從此以後總要從波平浪靜處安身,不要從掀天揭地處著想。我也是不甘於做一個平庸的人,祇是因為近來閲歷了許多變故,於是一味向平實處用功,這並不是精神萎靡,而是因為職位太高,名望太重,不如此,則都是危險的道路。

評點

老九三月到武昌接任,八月便上疏參劾官文。官文在武昌做了十年的湖廣總督,是個滿人大學士,雖無能,卻還能與胡林翼長期共事,沒想到曾老九一來便與他鬧翻了。且看老九是如何告狀的。

老九為官文列了四條罪狀:貪庸驕蹇、欺罔徇私、寵任家丁、貽誤軍政,並附官文劣跡事實。這些劣跡分為六個方麵:濫支軍餉、冒保私人、公行賄賂、添受陋規、彌縫要路、習尚驕矜。奏疏中還説官文“賄通肅順”。肅順是慈禧最恨的人,“賄通肅順”便有肅黨之嫌,這有點將官文往死裏整的味道。這道彈章確實夠厲害。老九之所以要彈劾官文,是因為官文貽誤他的軍情。曾氏雖然也討厭官文,但他卻不同意老九這樣做。事前就表示異議,而老九不聽勸告,一意孤行。

曾氏看到老九抄送的副本後,很生氣。他在正月十七日給紀澤的信中説得很明白:“沅叔劾官相之事,此間平日相知者如少泉、雨生、眉生皆不以為然,其疏者亦復同辭。聞京師物論亦深責沅叔而共恕官相,八旗頗有恨者。爾當時何以全不諫阻?頃見邸抄,官相處分當不甚重,而沅叔構怨頗多,將來仕途易逢荊棘矣。”五天後,曾氏給老九寫信,此處所抄的這段話,幾乎為該信的全部內容。“壹意孤行是己非人”八個字,已明確表示他不讚同老九的這份讓內外議論紛紛的《劾督臣疏》。

疏語不可太堅

少荃屢言“疏語不可太堅,徒覺痕跡太重,而未必能即退休。即使退休,一二年而他處或有兵事,仍不免詔旨促行,尤為進退兩難”等語,皆屬切中事理。餘是以反覆籌思,迄無善策。

譯文

李少荃屢次説“奏疏中的話不可以説得太絶對,祇能使人覺得做作工夫太重,而事實上也不能保證就能退休,即使退休,過一二年或許別的地方有戰事,仍不免有聖旨催促前行,到那時尤為進退兩難”等話,都屬於切中事理的話。我於是反覆籌思,迄今尚無良法。

評點

李鴻章這句話,道出一種“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無奈。官員食朝廷俸祿,是沒有個人意誌的,對朝廷説“太堅”的話,一無必要,二無可能。

富貴常蹈危機

大約凡做大官,處安榮之境,即時時有可危可辱之道,古人所謂“富貴常蹈危機”也。紀澤臘月信言宜堅辭江省,餘亦思之爛熟,平世辭榮避位,即為安身良策,亂世辭榮避位,尚非良策也。

譯文

大約凡作大官,身處安適榮耀的境地,即時時有可能發生危險出現恥辱,這就是古人所説的“富貴常常導致危機”。紀澤臘月信裏説宜堅決辭去兩江總督職務,對此我也思之爛熟,承平時逥避榮譽高位,即是安身的良策,混亂時逥避榮譽高位,尚非良策。

評點

大富大貴為許多人所羨慕所追求,其實,若不懂得善處富貴,則反而易招致危機。這是因為富貴容易轉手,它不像智慧、才能等雖也為人所羨慕追求,但不易於轉手。轉手之際,原主便不免受危受辱。所以擁有富貴,不如擁有才智。

亂世為司命是人生之不幸

吾所過之處,千裏蕭條,民不聊生。當亂世,處大位而為軍民之司命者,殆人生之不幸耳。弟信雲英氣為之一沮,若兄,則不特氣沮而已,直覺無處不疼心,無日不懼禍也。

譯文

我所經過的地方,千裏蕭條,民不聊生,生逢亂世,身處主宰軍隊百姓性命的高位,真的是人生的不幸。弟信中説英邁之氣因為此而沮喪,對於兄來説,則不僅僅是誌氣沮喪而已,簡直覺得無處不使心裏疼痛,無日不懼怕災禍發生。

評點

男兒英氣多體現在軍旅上,所以從古到今,許多男人都渴望殺敵建軍功。然而,長年戰爭帶給世界的是什麼呢?正是曾氏所説的“千裏蕭條,民不聊生”。曾氏身為軍營統帥,卻認為這是“人生之不幸”,與那些以軍功而沾沾自喜的人相比,的確展現出的是兩個不同的人生境界。

處此亂世寸心惕惕

餘意此時名望大損,斷無遽退之理,必須忍辱負重,咬牙做去,待軍務稍轉,人言稍息,再謀奉身而退。處茲亂世,凡高位、大名、重權三者皆在憂危之中。餘已於三月六日入金陵城,寸心惕惕,恒懼罹於大戾。弟來信勸我總宜遵旨辦理,萬不可自出主意。餘必依弟策而行,盡可放心。禍咎之來,本難逆料,然惟不貪財、不取巧、不沽名、不驕盈四者,究可彌縫一二。

譯文

我認為這個時候名望大受損傷,絶對沒有立即退休的道理,必須忍辱負重,咬緊牙關去做,待軍情稍有變化,別人的指責稍有停止,再思考如何保全自身而退休。身處如此亂世,凡高位、大名、重權這三者都在憂慮危險當中。我已在三月六日進入金陵城,心裏警惕,時常擔心遭遇大禍。弟來信勸我總宜遵照聖旨辦事,萬不可自己出主意。我必會依照弟的計策而行事,盡可放心。災禍的到來,本難預料,然而惟有不貪財、不取巧、不沽名釣譽、不驕傲自滿這四者,究竟可以彌補一二。

評點

擁有高位、大名、重權卻常存警惕懼禍之心,這便是曾氏的與眾不同之處。以修身來減輕災禍,這是曾氏麵臨不測之局所採取的應對。

以菲材居高位

自以菲材久竊高位,兢兢栗栗,惟是不貪安逸,不圖豐豫,以是報國家之厚恩,即以是稍息祖宗之餘澤。

譯文

我自認為是以菲薄之材而長久佔據高位,戰戰兢兢,因而不貪安逸,不圖豐豫,以此來報答國家的厚恩,也即以此來稍稍延長祖宗的餘澤。

評點

大凡做大官者都自以為才高,許多事便壞在這個自以為上。曾氏居高位卻自以為才不高,故而有愧歉之感,心存謹慎,不貪享樂,於是能夠持盈保泰。

清介謙謹

沿途州縣有送迎者,除不受禮物酒席外,爾兄弟遇之,須有一種謙謹氣象,勿恃其清介而生傲惰也。

譯文

沿途州縣官員有送迎的,除不接受禮物和赴酒席外,你們兄弟遇到這種場合,必須有一種謙虛謹慎的態度,不要依恃自己的清介而生發出傲慢的情緒來。

評點

清介固然好,而冷淡傲慢等態度又常常是它的伴生物,這種態度顯然不好。故曾氏提醒兒子,在與官場打交道時,既要清介,又要謙謹。

危難之際斷不可吝於一死

餘自鹹豐三年募勇以來,即自誓効命疆場,今老年病軀,危難之際,斷不肯吝於一死,以自負其初心。

譯文

我自從鹹豐三年募勇以來,即自我發誓以性命効力於戰場,現在已是老年又兼病軀,在國家危難的時候決不願捨不得一死,而違背自己當初的心願。